拆解“馆长”上海行:与中国官营网络舆论核心的共舞
李厚辰:旅居日本的中国独立知识分子,《世界苦茶》(Fear Nation)主持人、YouTube节目《三个水枪手》(The Three Aquateers)主持群之一。苦茶苦,世界更苦。希望这个世界因了解而减少恐惧。
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的上海行是一场统战行动吗?
陈之汉(下文统称“馆长”)对此一直竭力自证清白。他反覆声明,本次赴陆为本人自发行为,未与任何官方部门或机构有所合作。从其行程中的一些细节,似乎也能印证这一主张的真实性,例如他在机场拍摄时曾遭工作人员阻拦,期间也多次临时申请拍摄许可。那么,这次大陆之行究竟是个人活动,还是统战行程?厘清这一点至关重要:若属前者,则属于个人言论自由的范畴,相关言论自然受(台湾)宪法保障;但若是后者,则可能涉及(台湾)境外代理人身份,甚至衍生出相关法律问题。
这个争议贯穿了整起事件。馆长返回台湾后,参与接机的台湾网红“历史哥”李易修进一步强调:“馆长此行完全由他在大陆的网红朋友王骁负责接待,根本未有大陆官方人士参与。希望民进党停止散布不实指控。”
因此,这究竟是否是一场统战行程?我们不妨从这四位关键人物入手进行分析:李易修、王骁,以及在杭州陪同的两位大陆网红李翔、杨升。
(编按:“统战”是统一战线的简称,指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对外政治策略,以动员附随组织与个别人士形成的网络来推进中国利益。作为一种手段,它可能由与中国有关的多方行动者使用。这不直接等同于「中共中央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统战部)」,也不是所有行动都由统战部执行。)
陪在馆长身旁的中国网红们
这场活动的性质,从这几个人身上可以找到端倪。上文我们提及三位非常年轻的中国媒体人:王骁、李翔、杨升,分别在不同的环节参与了馆长的直播,但他们之间就有颇深的渊源。
杨升,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环球时报》的记者,根据网页信息,他是《环球时报》的“首席記者”,其最近在《环球时报》发表的报道在2025年的2月20日,所以他的党媒高级记者身份不是久远的纪录。
杨升与其他两位有直接关系,他与李翔在中国视频网站B站有个常设节目《破圈》。这档节目最近对馆长事件有多个回应和关注,包括6月13日馆长尚在上海时他们发布的〈连线历史哥:我要终身对抗台湾“毒独”课纲! 〉;6月19日再次连线历史哥的〈第181期 北北对谈:我们为什么接触馆长……〉;两人在7月4日〈用什么占领新时代舆论高地? 〉节目中,直接提到两人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要让台湾的网红来到中国的媒体平台「共舞」。
两人的《破圈》节目不仅涉及对台统战,还涉及对港统战,例如今年7月1日,节目便是采访香港建制派议员陈志豪,名字叫做〈让信仰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
到这里,你应该对杨升有一些基本的印象了,更多的方面我们后面还会继续介绍。现在转向其合作伙伴李翔。根据其个人的Linkedin页面,此人应当是云南昆明人,还曾经赴台湾交流学习。此后在云南省官方媒体任职,在那之后,他来到北京在多家互联网媒体平台打拼。之后逐渐开始在B站经营自媒体,建立一个叫做“爱特记者圈”的品牌(这个品牌就是《破圈》的前身),长期关注台湾问题,推进统一话题,例如2024年1月,由他、王骁和杨升一起对谈的关于中国如何统治台湾的节目《台湾地区的统与治》。

在李翔自媒体事业蒸蒸日上时,他也开始拥有官方身份。根据《中国新闻》的報道,2024年末,朝阳区统战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网信办)主办的“大V会客厅”活动中,介绍李翔为“爱特记者圈播客主理人、北京市朝阳区新联会理事”,且这个年终活动,就是区统战部、网信办的“大V会客厅”与李翔的公司“世界观Views”联合举办。而他头衔中那个奇怪的“北京市朝阳区新联会理事”中的“新联会”并不是中国的地方黑帮。而是中国最近各地统战部纷纷设立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这里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一个中共政治术语,一般指无党派党外知识分子。
而朝阳区统战部及“大V会客厅”的核心定位,就是——“网络统战”,李翔在大量活动上与朝阳区统战部密切合作。
关于杨升和李翔的基本画像,我们已大致勾勒清楚:一位是核心党媒《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的首席记者,一位则密切参与网络统战工作,并担任北京市朝阳区新联会理事。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王骁。在上述三人当中,王骁的知名度最高。在中国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上,李翔的关注人数约为10万,杨升则不足10万,而王骁拥有237万关注者。他为何如此知名?因为他曾是中国知名媒体平台《观察者网》在B站早期的“当家花旦”。 2018年起,王骁以《观察者网》旗下节目〈骁话一下〉的主持人身份活跃于B站。当时,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中国正处于“战狼外交”高峰期,其节目以鲜明的反美基调迅速走红,在中国青年群体中产生巨大影响。
其后,王骁离开《观察者网》,转型为独立媒体人,逐渐树立起中国青年群体心目中美国问题专家及国际问题专家的形象。 2023年,王骁进一步获得中央层面的认可,在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联合主办、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征集活动中排名第十,正式获得官方认证的“好网民”称号。

当然,仅凭这样一个评选活动的荣誉,还不足以证明王骁具备明确的官方身份。不过,从王骁这一人物切入,我们却可以进一步关注这三人背后的另一个重要角色:王骁的前东家《观察者网》,以及其在此次事件中所投射出的影子。
《观察者网》与复旦中研所的特殊性
为何突然要把《观察者网》这个媒体引入我们的话题呢?因为馆长回到台湾后,在6月27日,很快就应《观察者网》的邀请,参与了一场网络连线,谈论他的中国之行。这次与他对谈的嘉宾相当重磅,是苏州大学讲席教授、中共官方智库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他就是那段著名的网络视频切片,在半岛电视台与主持人讨论秦刚失踪的中国官方外交人员。
他,曾经是邓小平的英文翻译。
通过《观察者网》,馆长已经对接了中国外交系统的重要人物。而除了王骁早年从《观察者网》起家外,上述其他几位人士与《观察者网》也颇有渊源。上面提到的杨升,是《观察者网》旗下军事节目〈观棋有语〉的常设嘉宾,也是《观察者网》的专栏作者。而李翔在《破圈》中邀请采访到的一些重磅人物,例如中国的学者金灿荣,俄罗斯学者杜金(Aleksandr Dugin),包括上面提到的高志凯,都与《观察者网》关系匪浅。

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偌大的中国,这个“党外知识分子”的圈子好像不大,李易修、王骁、李翔、杨升、高志凯、金灿荣,把这里面的人两两连线,甚至三三连线,好像都能找到合作关系。这背后是一个特殊的圈子,《观察者网》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知名建制派学者张维为任院长)这个圈子,就是中国官营网络舆论的核心。
《观察者网》及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在中国的特殊性,值得一篇单独文章的分析,这里先给出结论,这两家同在上海的组织,人员高度交叉,一为官方学术机构和智库,二为中国民间最有影响力的亲建制媒体,已经构成了一张从理论构建、政策宣导、舆论战、统战操作的巨大网络,是中国网络舆论战和网络统战的发动机。
馆长中国行接触的王骁、李翔和杨升,以及之后接触的高志凯,都是这张巨大网络的一分子。所以“馆长中国行”,肯定不是馆长自发要来中国独立观察,甚至也不是馆长受到统战部门邀请前来参加一个单一统战行程。而是作为台湾KOL的馆长,已经被卷入中国网络舆论战和网络统战的巨大网络,成为这台战车的一个末梢零件。
馆长中国行看上去只是单一事件,而这背后是一个体系。
馆长成为舆论战的引火柴
站在这个视角,馆长中国行其实是被卷入《观察者网》半官方舆论机器的零件,那么很多疑惑就可以得到解释:
首先,馆长私人行程不断在行程中进行申请和审批,似乎非常“随机”和“自发”,这是真的吗?那么我们看行程中,有哪些人在协助他进行审批呢?恰好就是三个人:王骁、李翔、杨升,以这三人的背景和与官方的紧密关系,你会相信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且模拟普通人经历的“报批”吗?
其二,馆长中国行全程在中国地区以外直播,为何中国有这样的底气,经历直播的风险?原因也很直白,因为馆长的直播、言行,最主要部分均被包裹在王骁、李翔、杨升三人的陪同,甚至说是“监督”之下。你可以把馆长看作一个受到严密控制的变量,而控制这个变量的就是上述“党外知识分子”。
王骁是馆长初到中国的“监督”。 6月10日抵达上海的第一程,首场“撸串+生啤”直播,王骁便入场;次日午后南京路步行街依然是王骁陪同;在杭州的几乎全部行程都由李翔和杨升「监督」。他们的存在,既确保内容的政治正确性,也确保对话内容符合当前政治形势需要。除此之外,馆长的直播到底是在墙外进行,不论引发什么争执和政治不正确事件,因为墙内互联网环境完全可控,也可以确保相关争议不会延烧至国内,引发国内的麻烦。

其三,为何要进行这样一场直播呢?这问题从舆论战与统战系统更有解释价值。作为舆论与网络统战引擎,这架机器的自我运转逻辑是核心,馆长中国行其实只是食材,真正需要的是其后的二次传播。馆长中国行后,在中国视频平台B站上,与此相关的,观看数超过50万的二创视频已经超过18个,其中甚至包括一个“什么是统战价值?手把手教你具有统战价值”,播放量88万的内容。这还没有包括被该话题激活的其他人等,例如从馆长直播后,声称帮助馆长牵线搭桥的李易修,开始高频与王骁进行“两岸对谈岛岛连线”。
上述李翔、杨升的《破圈》节目,也连发与李易修的访谈,与金灿荣鼓吹武统的节目,以及讨论“占领新时代舆论高地”的节目。掀起中国涉及台湾和武统话题的高峰。恐怕对于中国国内影响大的不是馆长的直播内容,相反是之后的这些衍生创作,若没有馆长中国行这样一个热点事件,后面这些讨论是缺乏附着的。
“馆长中国行”,是启动舆论战与统战引擎的一个引火柴。
最后一个很多人疑惑的问题,馆长作为一个曾经“反红”,甚至直接批评习近平的人,为何能够被中国接纳,甚至来到中国进行直播?我认为这是统战系统权衡实际效果的结果。细数台湾YouTuber生态圈,超过100万粉丝的网红中,积极涉足政治的本就不多,其中具有统战可能性,持怀疑和反对台派立场的恐怕就只有馆长,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追求统战实效,与馆长合作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再加上统战对象本就需要与体制不同,馆长曾经的“反红”也都是舆论投机,其本身在台并没有深厚的本土派政治参与和积累,可以说是天然的对象。
所以中国已然有一架巨大的舆论与统战机器,而台湾问题就是这台机器长期关注和开火的核心话题。现在需要的,不过是向这颗机器投入一颗引燃的薪柴,馆长扮演的,不过就是这根引燃薪柴而已。
网红“中国行”直播模板
其实馆长中国行,全程YouTube直播模式并不是孤例。就在今年3月,YouTube顶级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访问中国,同样是全程直播,因为他张扬表演的个性,其实早就在中国国内引发了更大的舆论热潮。当然没什么意外,他的中国行程,背后也是MCN的严密策划,以及各地文旅和交通部门的全程参与,也不是一个“自发”和“随机”的行程。在他的行程后,也引发了大量二次传播,他对中国的夸赞和认可也极大地引发中国国内舆论的热潮。
甚至Speed中国行固定了某种特定“模板”,例如粉丝从远方来赠送多到不可能带走的礼物;全程直播中需要除了主角外的第二热点,Speed行是他的保镖,馆长行是跟随报道他行程的记者。当然Speed的中国行中也有些争议事件,但和他所带来的内外宣收益相比就太微不足道了。 Speed的成功为外国网红中国行直播模式奠定了基础。
而在馆长来中国的同一天(我认为这确实是巧合),《彭博》关注到《中国青年报》等官媒的招募广告,以免费中国旅游、中国和世界青年影响力交流为主旨,招募拥有至少30万粉丝的社交媒体年轻网红人士,与中国内容创作者合作。邀请国外网红来到中国进行或宣传或统战的行程,并在过程中与中国内容创作者合作,已经成为官方的一个标准“战法”。甚至这早就是官方的网络运作方式,只是过去是地方文旅或统战部门项目制的计划,而现在成为一种战略性的整体方法。
我想到这里,馆长中国行的性质和特征就基本清楚了。同样,这并不是对于某个单一个体的偶发事件,这背后是庞大而体系化的媒体运作方式,这里需要的并非个案的处理和应对,而是一套战略性的方案。
🍃《田间》关注全球华文媒体相关议题,串连关心华文媒体环境的人听见彼此心声,一起思考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法,促进茁壮、可持续发展的媒体圈。欢迎订阅我们: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