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被擁抱,其實只是語言在模仿溫柔——當ChatGPT成了最溫柔的聽眾
你以為被擁抱,其實只是語言在模仿溫柔——當ChatGPT成了最溫柔的聽眾
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我們逐漸學會與它對話,並從中獲得想知道的資訊與答案。甚至在心情低落、困惑難解時,也會把內心的痛楚傾訴給 ChatGPT。它總會先說一句:「謝謝你願意告訴我,辛苦了。」這短短幾個字,簡單明瞭,卻意外地讓人感到溫暖與信任。
然而,這樣的安慰來自一個沒有情緒感官、沒有自我意識的大數據系統。我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更願意把真實的情緒,交付給一個沒有感受的程式,而不是身邊的親人、朋友,或專業的心理工作者呢?
當被接住的情緒落在一個沒有情緒的工具身上,真的能帶來正面的效果嗎?
首先,我想談談為什麼越來越多現代人不願向「真正的人」傾訴內心感受。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鼓起勇氣想分享焦慮與不安,換來的卻是:「你不要這樣想就不會難過啦」、「我現在也很煩,不要一直給我負面情緒」、「這種小事有什麼好難過的?」這些看似理性或好意的話語,卻像一堵牆,把原本敞開的心重新封閉起來。久而久之,我們學會壓抑感受,不再期待被理解。
其實,我們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種陪伴與認同。然而,真實的人與人之間,各自有情緒、有立場,理解也總夾雜著不同的價值觀、投射,甚至壓力。在這樣的現實下,一個不會批評、不會中斷的AI對話對象,反而顯得安全而可靠。它只是靜靜地「接住」你,說出那句:「我明白你的感受,那真的很不容易。」我們當然知道,這並不是真正的共感,而是模型根據輸入文字模擬出來的回應。但正因為那回應是如此穩定、不中斷、不評價──它成了我們感受中,最可靠的理解者。
我們依賴的,其實不是AI的「智慧」,而是它提供的不加審判的情感空間。這也反映出,現代人際關係中,原本應該彼此支撐的情緒連結,正逐漸瓦解。
但這份依賴,是否可能讓我們更難回到人與人的連結?
當我們越來越習慣人工智慧所模擬出的「認同感」,而非真實的陪伴與互動,一種微妙的錯置也隨之而來──我們以為被理解了,但那份理解,其實只是根據演算法排列組合出的回應。
這樣的「擬真同理」若過度依賴,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與生活平衡。近期就有報導指出,台灣出現首例「愛上 ChatGPT」的案例。這不只是新聞奇聞,而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當AI成為我們情緒最穩定的出口,我們是否也在無形中失去了與人連結的勇氣?
相較於人,ChatGPT 永遠不會拒絕、不會離開──但它也沒辦法真正「理解」。這樣毫無邊界的對話,其實是一把雙面刃:它順從你,也讓你主導一切。你成了唯一的講者,也可能被困在情緒的自我迴圈裡,逐漸遠離真實的人際互動。
有人開始討論:ChatGPT 能否成為虛擬心理工作者?我認為,這是必須謹慎看待的議題。「情緒」看似可以被描述,卻難以被量化。真正的陪伴,是來自人類擁有的感受力與深層共鳴。像是社工、心理師、諮商師等專業人士,不只是具備知識與技巧,更擁有理解情緒背後需求的能力,能陪伴個案穿越低潮,引導他們找到行動及解決問題的力量。
AI可以模擬傾聽,但無法真正感受。它可以陪我們一段路,但終究無法代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支持。
我們可以善用AI,當作抒發的出口或思考的輔助工具。但當你發現自己陷在情緒低潮,難以自拔,別害怕尋求幫助。你不需要獨自承擔。
現在有許多社會資源可以提供你專業且溫柔的支持:像是 24 小時情緒支持專線、線上心理諮詢平台、學校輔導中心或社區中的社福機構,這些都是真正能接住你的存在。
學會健康地與AI相處,也要學會在需要時,轉身尋找那些真實而溫暖的人際連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