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書店 2.0 結業

小白的嬉隱肆
·
·
IPFS
·

686 的公告

於是同溫層再掀波瀾。此時此刻的我已進入平靜階段,只想記錄一下當下想法。


如果書店就是賣書,那實體書店或電子書店都一樣:實體書店買實體書、電子書店賣電子書。重點也不是選書、策展,因為實體或線上都可以搞這些。

但如果書店不只是賣書,還賣別的,譬如飲食(先不談本末倒置之類的批評),以及「人味」:

互動、交流、講座、活動、在地推廣、地方創生…

我以為,這才是實體書店最大價值,也是實體書不同於電子書最大的地方,那不在於書或書店的形式,而在於由書所牽引出的人們眼神或言語交換的光芒。如果沒有了這些,那電子書或實體書、線上書店或實體書店,其實就都沒差了。

大概這樣分吧:

  1. 電子書、電子商城(如博客來賣電子書)

  2. 實體書、電子商城(如博客來賣實體書)

  3. 大型連鎖書店(如誠品)

  4. 中型獨立書店(如郭怡美、有河)

  5. 小型獨立書店(如很多在地書店)

然後從不同型態中去詰問:

  • 如果只推廣多看書,那看電子書和看實體書哪裡有差?

  • 如果只去推廣實體書,那也可能會幫到博客來,這是實體書店要的嗎?

  • 如果只酸誠品變成百貨公司,那也會把消費者推去博客來,這是獨立書店要的嗎?

  • 如果獨立書店變成美輪美奐的文青咖啡館或文創品賣店,那跟誠品有差嗎?

  • 如果獨立書店只是擺書出來讓讀者選購,那跟誠品或博客來有差嗎?

  • 如果獨立書店沒有想買的書,找老闆幫忙訂都行,那跟任何一間書店有差嗎?

  • 更別忘了,還有免費借閱的圖書館。而圖書館也都有實體書和電子書。

以上就是我常常在想的,但這些全都沒有「人」。人的價值,才該是那道光。如果實體書店能讓走進來的客人在離開時得到些什麼,那可能更是書店可以思考的方向。

但還是想說一句。每家書店老闆都有他的背景、風格與做法,一個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也沒有必要去要求所有書店所有老闆都採用一種做法。何況顧客也有分 E 人 I 人,心情也隨時在變,想獨自安靜待在角落看書者有之,想跟老闆和店員交流者有之。人不人什麼的,也只是一條路罷了。我們都在圈外吃瓜,自己想想就算,也無需去指教。

但不變的是書店仍需要大家實際支持,這樣就好。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