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快樂,而是活著──為何在喜悅之後總是空虛

watanabe
·
·
IPFS
·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你完成了一場令人興奮的遊戲、看完了一部熱血的電影,或者與朋友大笑整夜後,當一切結束,房間歸於寂靜,你卻突然感到一陣無法言喻的空虛,好像那剛才擁有的一切快樂,只是被借來的煙火,璀璨過後,只剩滿地灰燼。

你不是不快樂,你只是……突然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快樂。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觀念:要快樂。要選擇讓自己開心的事,要找能帶來滿足的方式。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快樂,並不是永遠的,也不該是永遠的。

大腦有它自己的平衡法則。你可以把它想成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當你太久處在興奮與滿足的狀態,它會刻意讓你冷卻。就像人不能一直處於高溫發燒中,否則身體會出問題,情緒也是一樣。當快樂過了頭,它就會開始變淡,甚至出現反效果。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你會在放假最後一天莫名低落、在旅遊回來之後提不起勁、甚至在玩完遊戲關機後感到茫然。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人類天生的機制在提醒你:「快樂不會是永遠的家。」

然而,我們活在一個快樂被過度放大的世界裡。
社群媒體、廣告、娛樂產業不斷告訴你——只要買了這個、做了那個,你就會快樂。
但他們從來不告訴你,那些快樂有保存期限,有時候短得只剩下幾分鐘。

於是,我們開始渴望更多的刺激,想要填補空虛。
我們用更長的遊戲時間、更頻繁的社交、更強烈的情緒波動來填滿心中那種「空著的感覺」。
但你會發現,它像漏水的桶,怎麼裝都裝不滿。

這不是快樂的錯,是我們把它當成唯一目標的錯。
人不是活著是為了快樂,人是活著,是為了感覺自己**「還活著」**。

那是一種更深層的、無法用歡笑定義的狀態。

當你凌晨一點,坐在陽台,看著遠方微微閃爍的燈光;
當你努力工作一整天,滿身疲憊卻感受到踏實;
當你一邊哭一邊告訴自己「我還撐得下去」;
當你抱著愛的人沉默,卻知道你們彼此都在這裡;

這些時刻,或許不快樂,
但它們真實、沉重、甚至帶點痛——那就是活著的證明。

我們不該一味追逐快樂,就像不該一直喝糖水而不吃飯。
快樂是甜的、讓人上癮的,但活著,是鹹的,是混著汗水、眼淚與空氣的氣息。

成長也是這樣。它不總是快樂,反而多數時候是孤獨、困惑、不被理解的。
但每一次從空虛中走出來,每一次在低谷中重新站起,你都比昨天更清醒了一點。

所以,不要害怕空虛。它不是你的敵人。
空虛只是你在告訴自己:你需要的不是下一個快樂的刺激,而是一次真正的覺醒。

問問自己:
你多久沒有靜下來,問過「我在幹嘛?我為什麼而努力?我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你能在沒有人鼓掌的時候,依然選擇前進;
當你能在沒有快樂陪伴的時候,依然覺得日子值得走下去;
那一刻,你就不是在追快樂,而是在活。

所以,別再問:「我怎麼才能一直快樂?」
而是問:「我怎麼才能好好活?」

讓快樂成為你旅途中的風景,
但別讓它成為你唯一的地圖。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