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與性格、現實之間掙扎——我算是一個不夠虔誠的基督徒嗎?」
大約是在兩年前,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基督信仰。
那時的我,因著一些生活與心靈上的迷茫,來到了人生第一間教會,也第一次認識到那位世界上唯一的真神。
那段時間我很感動,也真心相信了神的存在。
我認為,無論是自然的美,人心的良善,還是內心的空虛與渴望,都指向一個更高的源頭。那就是神。
教會教導我們:「愛神,也要愛神所愛的人。」
所以信仰不只是個人的事,也是一個群體的生活。參與主日禮拜、與會友建立關係、參加小組團契、一起禱告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屬靈操練。
但問題也從這裡開始浮現。
我其實是一個不喜欢與人互動的人,內向、敏感,也很難放鬆地和陌生人建立親密連結。即便是在第一次所屬的教會中,我也常常是那個坐在後排、聽完信息便靜靜離開的人。對我來說,禮拜的重心是聽神的話,不是交朋友。
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離開了原本的城市,也與當初那個陪我走過信仰起點的教會分離。來到新的國家後,我也嘗試走進幾間當地教會,但總覺得禮拜的形式、牧者講道的風格,甚至整個教會氛圍都與我過去熟悉的截然不同。這讓我有些失望,也愈來愈缺乏動力再繼續參與。
這時候,一個聲音悄悄出現:「你這樣,還算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嗎?」
會不會神也對我感到失望呢?祂會不會希望我「更努力一點」?而我這樣的懶散與退縮,會不會讓我離神越來越遠?
我想,也許不只有我有這樣的掙扎。
在面對信仰的群體要求時,那些天性比較安靜、生活壓力巨大、或性格本就與主流教會文化不太一致的人,是否也會有「信得不夠好」的自責感?
但在閱讀聖經、也在與神的安靜禱告中,我開始慢慢調整對「虔誠」的定義。
是不是每週都參加聚會、跟所有人都能打成一片才叫做「虔誠」。
還是,在每天的生活裡,願意留心神的聲音、保持對真理的渴慕、即使在迷失中也願意回頭,這樣的心意更接近神所看重的「敬虔」?
我不知道自己現在算不算是一個「合格」的基督徒,但我相信,神不是用我們的外在行為來衡量愛的分數。
祂看的是我們是否願意回應祂,願意在軟弱裡不逃跑,願意在忙亂與孤單中,依然把目光轉向祂。
也許我還在路上,也許我還沒找到真正讓我安心下來的教會群體,但我知道,我不曾被祂丟棄。
這篇文章只是我誠實的思考與如果你也是一個正在信仰路上踽踽獨行的人,歡迎你留言與我分享你的故事,也許我們可以彼此扶持,繼續走這條看似曲折、卻充滿恩典的道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