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 第三天

三日書:第三日,那本書

Offtone
·
·
IPFS
·
書寫極權的小說,成了現實的觀察日記

有一本書,預言了極權社會的樣子。
而在我看來,它預言的不是未來,而是記錄我們的現在。


這本書被稱為預言極權社會的聖經,它不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面鏡子,一種警告,一場對人類未來的深刻審判。

故事設定在虛構國度大洋國,由老大哥所統治的極權政權掌控一切。政府擁有無所不在的監控能力,透過「雙重思想」、「新語言」、「思想罪」等手段,徹底瓦解人類的記憶、思考與情感能力。

主角溫斯頓是一名平凡的編輯,負責修改歷史——將過去的報紙與資料改寫,使其符合政權當下的敘事。他內心對老大哥產生懷疑,並嘗試與一位女子展開秘密戀情與思想反抗,最終卻在鐵血的壓制與再教育中崩潰。

這不是一場對抗的勝利,而是一場失敗者的懺悔。
在這本書中,人類不是被消滅,而是被改造。


這本書,其實在我讀到一半的時候我就沒在繼續看下去了,剩下的部分是在網上看一些油管博主的介紹才知道這本書全部内容的。

因爲當我讀到一半的時候,我瞬間覺得,這本書哪是什麽小説?這簡直是紀實書本,完全是現實的寫照,連一點藝術加工的痕跡都沒有。

因爲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本書裏面所寫的内容。現實已是小說,我何必還要讀一遍被命名為《1984》的劇本?


讀到這裏,或許你會猜我接下來要批判的是那個熟悉的某極權東方國度


對的!那種體制,從頭到尾,完完全全就是書本裏那個大洋囯的現實重現,所以在這裏,我不再陳述過多,我要講的是我們忽略的方面。


首先是環保議題,因爲已經有很多人已經深陷其中,甚至已經到了一種狂熱的地步,連常識都被這種有如《1984》真理部的宣傳給徹底掩蓋掉。

限制塑膠、推廣紙吸管、塑膠袋加價……透過他們的宣傳
人們深信這是為了環保、為了地球、為了永續。而人們完全忽略了,塑料是從哪裏來?

那些塑料的原材料——乙烯、丙烯、苯乙烯,其實是石油與天然氣提煉後的副產物。
就算不製成塑料,它們也不會消失,不會蒸發,更不會「原地升華成綠色能源」。

所謂“少用塑料就能救地球”,從來只是給大眾的心理安慰劑

真正的源頭,是我們整個文明對石油的依賴,對高速消耗的上癮

我們討厭塑料,是因為它髒,它爛,它廉價,
卻從來不去碰那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這些廢料會不斷出現?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内容很複雜,我就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石油天然氣開采工作的本身,難道不是在破壞生態和環境的行爲嗎?

如果要實現真正的環保,那請麻煩一碗水端平,人類從此刻開始,以後不再使用石油,那才是最環保的。

然後是消費霸權,最顯而易見的,男人該送女人禮物、求婚該是驚喜、
節日該表態、戀愛要浪漫。

這種被資本營造出來的觀念和模式,確實風靡到了現在。在盛行時期,各個商家賺的盆滿鉢滿。

只是現在由於一些原因,熱度下降了而已,而這種營造的觀念,這種情緒勒索從來沒有消失過。

這種觀念之所以能夠一直存在,那是因爲這裏就有它生存的肥沃土壤。儒家文化的性別框架。


男性:主動、剛毅、理性、供養者
女性:溫柔、被動、感性、等待者


所以我爲什麽會説這本書是一點藝術加工的痕跡都沒有,這些儒家的框架,不知何時起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的骨髓。比大洋囯的高壓統治下的洗腦,篡改記憶,更見效,更顯著,更恐怖。


因爲,這些框架沒有任何人利用高壓統治或武力鎮壓,去威脅我們認同,照做。

反而只是資本稍加營銷加工,我們自己就已經樂在其中,甚至我們自己還爲此找出合理化的藉口去辯解,去幫他們開脫。

環保如此,消費亦然。

我們心中早已有一個無形的老大哥去規範著我們

《1984》的這本書,其實根本不用去專門買來讀,因爲你只要稍微留意;

我們就是1984的主角,

我們不再翻書,而是在翻自己的生活。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