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曖昧時刻 · 第五天

七日書第五天|關係的壓抑

Offtone
·
·
IPFS
·
真實,不是衝突的開始,而是壓抑的結束。

我在第四天裡說過,身體的病,是情緒太久沒被看見。
而在關係裡,那些不說、不敢說、被自己壓下的情緒,其實就是另一種「慢性病」,不僅蠶食著自己,還蠶食著關係。


有時候我們嘴上說著「沒事」,其實是因為知道,就算說了也沒人懂。
於是,我們學會用笑化解尷尬、用理性壓住委屈。用「我可以」掩蓋「我其實不行」。


我開始意識到,壓抑不一定來自對方的控制,更多時候,是我自己在不斷壓縮自己的空間。
我以為那是在維持關係的平衡,

後來才發現,那只是讓失衡變得更安靜的一種方式。


我後來才明白,這樣的壓抑並不只是個人的性格問題。
它像是文化裡的一部分——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懂事、要忍耐、要體諒。
那種教育的出發點,也許是希望我們成為「好人」,
可它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壓抑真實的自己。


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之下,許多人在遇到衝突時更傾向於息事寧人。
這種習慣看似成熟,其實是一種被馴化的反應。


我自己以前也是那樣的人。
那時候,我還美其名曰自己脾氣好、理智、隨和,實質上這些都只是我的保護色。
我以為息事寧人可以換來和平、理解與肯定,幻想著那些「好脾氣」會被世界溫柔以待。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每一次的忍讓與妥協,
換來的往往是對方的變本加厲。
我漸漸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一個隨和的人,而是一個脾氣極差、極度感性、甚至記仇的人——我只是長期壓抑,假裝理性而已。


後來,我開始練習「不再假裝」。
一開始很難,我會衝動、會後悔、甚至有些人因此離開。
那時我覺得懊悔,也害怕這樣的「真實」會讓我變壞。
可時間讓我看到另一種真相:

這不是變壞,而是開始長回自己。


那些靠忍耐維繫的關係,本就脆弱;那些需要我壓抑自己才能存在的人,其實從沒真正理解過我。
他們離開後,我反而獲得了一種久違的安靜。

在那段釋放的日子裡,我學會了拒絕,也學會了誠實。
同時我發現,真正的關係不該建立在「誰比較懂事」之上,

而該建立在「誰願意讓彼此都真實」。


現在的我,不再追求誰都喜歡。
我更在乎能不能在一段關係裡自由呼吸。
我明白了:
真正健康的關係,并非誰包容誰,而是誰不再繼續壓抑自己。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fftone解構幻象,揭示本質。 寫作關注心理學、宗教、政治與金融的交織。 在文字裡尋找真實,也在真實中留下文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第四日|身體的夢·語

七日書第三日|遲到VS賴床

七日書第二日|否認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