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錯頻:從早洩、性冷感、少子化走向文明語法
一切源自一個奇怪的疑問,為什麼睡覺、想睡覺,和早上起床的時候,會勃起?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我原本的理解,在男生看到性相關的刺激物時,是交感神經先運作,導致越來越興奮,射精之後,副交感神經接管,讓身體進入休息睡眠模式。但是我就覺得奇怪,那我平常在睡覺、想睡覺,和早上起床的時候,為什麼會勃起?我不是在休息嗎?不是應該副交感神經在運作嗎?
問了AI後才發現,性興奮的勃起現象,其實是兩套神經系統交叉運作的結果。副交感神經必須先啟動,讓身體放鬆開門輸血,陰莖血管擴張、血液灌入海綿體,才形成勃起。此時交感神經才開始慢慢接管,心跳加快、肌肉緊繃、呼吸加快、高潮準備,最後接近高潮,完全切換成交感神經主導,完成射精反射。所以兩套神經是接力關係的方式在運作。
由此便能合理推導出,為什麼某些人會出現性功能障礙。
因為如果壓力過大、焦慮多,交感神經無法幫助身體放鬆,血液就進不來,所以無法勃起。又或者交感神經相對較弱,無法完全放鬆,交感神經相對較強,此時雖能勃起,但興奮過快,容易導致快射、早洩,甚至勃起中途中斷。
人類只有在安全穩定的環境才能舒服得順利放鬆繁衍?
以上便讓我想到,人類的設計上,便是要我們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才進行高品質的繁衍?如果外在環境危險,壓力過大,過於焦慮,那就增加性慾,同時縮短性交時間,趕快射了就跑?
以上觀點看似合理,但是這種假設要能成立的前提是:「如果女生的身體機制,也跟男生相似」。事實是,女生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是危險或安全、焦慮或平靜,整體上始終是副交感神經佔主導。
女生的性慾、性反應,比男性更依賴副交感神經系統的長時間主導。如果男性的性反應感覺是爆發型,女性的性反應給人的感覺就是開放型、流動型、持續型。女生的性器官是向內開放的,在演化表現上,是極度需要信任的姿態。女生的性高潮與潤滑系統,依賴副交感神經的持續優勢,一旦焦慮、壓力、害怕、環境緊繃,副交感神經中斷,直接乾掉無法潤滑,難以高潮。多數的女生不是真的性冷感,而是「沒有感到安全的節奏空間可以讓性慾催生」。
因此,女生的生理結構設計上,完全不像男生,會因為外環境危險或不危險而改變狀態。女生的性慾,只有在生存、關係與情緒安全感都獲得確認後,才會啟動。幾乎可以說是要在絕對安全的環境之下才會有性慾。
如此,前面假設的前提,人類只有在安全穩定的環境才能舒服得順利放鬆繁衍?這點成立。可是,如果外在環境危險,壓力過大,過於焦慮,那就增加性慾,同時縮短性交時間,趕快射了就跑?這點卻似乎只適用於男性?
男女性頻率上的不同調?愛與被愛?
自古一直都是男追女居多,由女生掌握性的主導權。女生在生理上,永遠是那個相對能從容決定要不要交配的一方。外在環境穩定,能慢慢挑選生理的強者,外在環境危險,反而能利用男生的性焦慮換取生存資源。
而男生,只能在危險的環境中,交配機率變低,越來越焦慮?那我們男生,是不是能夠做些什麼?是不是該主動改變些什麼?來提高女生的交配意願?
是啊!這不就是演化的究極意義嗎?
男生的性焦慮,不就是設計來推動我們,要我們去解決問題,改善危險環境的動力嗎?
因為男生跟女生只有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性愛才能完美同步,所以一旦不同步,產生落差,人類便有動力去為了彌補落差,積極做些什麼,來重建同步。
人類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人類主要不是靠基因優良篩選,或資源分配來提高繁衍機率的。對大多數生物而言,誰強誰就有交配權,誰有優良基因,誰掌握最多資源,誰就能留下後代,性的播種,沒有情緒,沒有語言,沒有文明。從孔雀開屏到螳螂被吃,從狼王配偶制到猿猴的打鬥交配權,一切都建立在基因+資源最大化。
人類雖然也有基因與資源競爭,但是人類在基因+資源最大化之上,多了一層語法與制度的文明架構來幫助繁衍生存。人類賴以生存的強大文明,卻不是由那些交配王者制定的,反而是由「那些無法繁衍的人,在性焦慮當中創造出來的」!雖然最後可能是被那些王者拿去利用,但是那些王者,壓根創造不出文明,因為,他們沒有性焦慮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人類體制的改革,多數都是由下而上,而不是由上而下。
人類的性,早已跳脫基因與資源的直線邏輯。我們有前戲、情緒、關係協調、婚姻制度、倫理規則、性別角色、情感契合、語言承諾、共同生活合約等等。這些不是生物本能,這些就是語法、文化、文明。人類的性,是故意錯頻的;正因性慾不同步,才讓性變得麻煩,人類也才因此產生文明。只有當你渴望但得不到時,你才會思考,那我該如何說話?我該創造什麼共識?什麼制度?來讓雙方都能獲得滿足。
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幾乎都性無歸處:孔子、耶穌、馬克思、尼采、盧梭等等,他們不是不想繁衍,而是看多看遠了,自帶性焦慮。這些人沒有幸福的家庭,但他們創造了人類的文明支架!
所有單身狗,都是文明改革的候選人;所有寧缺勿濫的女生,都是文明改革的推動者!人類會進化,是因為我們從未放棄,還想要愛與被愛。
人類文明的演化邏輯鏈
從一開始的環境安全,兩性同步。環境變得危險,性錯頻啟動性焦慮。社會開始互相溝通發展共識,產生語法。制度則建立在語法基礎之上,語法的承載深度,直接決定制度的深度與變化彈性。制度塑造社會秩序、生產技術、生活娛樂等等,活出文化。最終打造人類文明。
當環境出現危險變化,人類文明的崩壞,也是這個順序。但是多了既得利益、掌權者的干預。
從一開始環境安全,兩性同步。環境變得危險,性錯頻啟動性焦慮。社會矛盾加劇,語法崩壞。語法一旦崩壞,制度自然無法正常運作。
社會秩序混亂:掌權者反過來強力壓制,借強人軍國主義、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語法來填補語法真空。
生產技術更新乏力:經濟、科技出問題,掌權者借強人軍國主義、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語法來填補語法真空。互相打金融貿易戰、糧食戰、軍備競賽。
生活娛樂:掌權者借強人軍國主義、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語法來填補語法真空。刻意強化立場對立敘事、洗腦人民,同時提供轉移焦點、消化精力、釋放性焦慮的娛樂,來降低底層的改革動力,混亂底層的改革方向。
但真相是,當世界大亂,軍國主義語法、民粹語法、民族主義語法導致的軍備競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表象。誰能夠先更新語法,進化語法,才是競爭力的根本。沒有前衛語法,就沒有制度升級;沒有制度升級,就沒有支撐現代軍事的「組織力、科技力、信任鏈」。現代戰爭不只是單靠武力,而是比誰能夠更有系統的快速協作、集體創新、應變、調度。
語法優勢=制度創新優勢=國力穩定優勢=軍備與後端供應鏈穩定優勢
世界動盪之下,語法的自我更新,才是唯一能避免崩解的核心戰略資產。再多錢、再多武器,如果語法崩壞、制度崩壞,人民分裂、信任瓦解,一切白搭。語法才能夠跨越政黨、族群、階級,重新定義「我們是誰」「我們要走到哪裡」,這才是「文明韌性」。誰能最先提出新語法,誰成為新文明秩序的奠基者。
當世界看到軍備競賽,我們要看到語法;
當世界在比制度優劣,我們要先更新語法;
語法不只是哲學與文化的工具,而是文明競爭下的,軍事與科技背後的,終極引擎。
少子化危機,是強烈性錯頻訊號!是文明的滅絕危機!
演化語法的「性慾調頻系統」是這樣運作的。
正常狀態(安全環境):男性主動追求,女性性冷感守門,雙方調頻成功,穩定親密繁衍。
環境不穩定初期:女性感覺不安全,性冷感升高,測試男性改造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男生性焦慮上升,改革動能上升,進入所謂的「舔狗階段」。如果改革順利,重新建立安全感,性慾同步恢復,文明升級。如果改革失敗,進入下個階段。
改革失敗停滯:男性焦慮消化不良,放棄主動性,進入「草食男階段」。女生不安全感再度上升,開始主動尋找避風港,「倒追行為」出現,假性主動。
避風港破滅:女生倒追無果,或者以為找到的避風港根本也不是避風港,信任解體。「愛情語法崩解」,語法崩解「婚姻制度瓦解」,不婚、不交往,「少子化」,生育率歷史新低。
打砲文化與性產業:用來暫時消除男生性焦慮,與女生暫時消除安全感焦慮的麻醉劑。性愛變成一種焦慮交換機制。男性透過性獲得價值確認,暫時釋放焦慮與挫敗。女性透過性建立關係或交換資源,短暫獲得安全感。社會關係、男女關係越來越碎片化、短期化、工具化。文明改革燃料熄火。
文明不是毀於戰爭,不是毀於資源耗盡,而是毀於性錯頻的演化機制失靈,語法解體、意義斷裂、自我終止。
人類已經快滅絕了。唯有重新更新語法,才能從性錯頻中找回節奏,重啟愛與文明。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