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怪的行為,其實都有背後邏輯

Anne
·
·
IPFS
·

我們常常會遇到讓人覺得「怪」的人或事,表面看起來不符合常理、讓人困惑。但其實,這種表象背後往往都有自己的邏輯,只是隱藏得不容易被看清楚。只要理解了背後原因,「怪」的感覺就不再那麼莫名其妙。

直覺感受是信號

每當我們覺得「怪」的時候,其實就是直覺在提醒我們:這件事背後一定有某種原因,只是還沒被觀察出來
這種直覺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一個訊號,提示你去探索背後的邏輯,而不是急著下評價。

例子一:小生意老闆的真正目的

我朋友的女兒在一家麵店打工,原本安排的是上午11點到下午2點,老闆一開始同意。但後來老闆又叫女兒不要去,改讓其他人試做,最後又說女兒做得比較好。朋友覺得老闆「反覆無常,很怪」,但背後邏輯其實很明確:

  • 老闆希望 找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兩份工作:收銀 + 外場

  • 朋友和女兒只願意做收銀,無法滿足老闆「一人雙職」的需求

  • 因此老闆才會 持續找人面試,看看是否有人更合適

對朋友而言,表面上承諾改變 → 又叫其他人試做 → 感覺不誠心,但其實是老闆的 策略性調整,想找最符合需求的人。了解了這個背景,就不會覺得老闆故意刁難或奇怪。

例子二:新同事的過渡心態

我在工作上也遇到一個新同事,他每天提早離開、做事粗心,還自己說這只是過渡性工作。表面看起來像是不負責、任性,但分析背後邏輯就很合理:

  • 他把這份工作當作暫時過渡,因此投入度低

  • 所有行為都符合他的心態和動機

理解了這個背景,就不會覺得他「怪」,而是順理成章。

如何運用這個觀察

面對「怪」的行為,我的策略是:

  1. 承認直覺感受:先承認「怪」的直覺,而不是壓抑或立即批評

  2. 尋求分析:透過討論、觀察或像 AI 這樣的工具,一步步挖掘背後原因

  3. 理解背後邏輯:從表面行為 → 心態 → 制度/環境因素 → 潛在原因

  4. 理智應對:理解背後原因後,再決定自己的行動或心理調整

這個流程能幫助我們不被表面行為影響情緒,也能更理智地判斷和應對。

結論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怪」只是因為只看到了表面,而沒有看到背後的邏輯。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不僅能幫助我們理智應對,也能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困擾。

下次遇到看似奇怪的行為,不妨先問自己:

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為什麼他會這樣做?

當你理解了這些,所謂的「怪」其實就不再怪了。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