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人終究會在現實裡,將生活調整成最舒服的姿態,甚至連挑釁與質疑,都能附帶著市場價值
本篇影論重點:(1)「溺」如何串連片中德國與敘利亞兩個家庭(2)事隔10年,本片對2015德國開放邊境接納難民的省思(3)片中角色各自象徵怎樣的當代處境(4)雖非湯姆・提克威的最佳,但有其哀而不傷的珍貴

特別加刊 | 援助烏克蘭管道列表
協助烏克蘭,我們能做的事 #廣傳分享 #用力散播

預測、準備、保護:如何管理後新冠疫情時代的風險
來源:The New Humanitarian 作者:Christina Bennett,Daniel Clarke 原文發表日期:2021年2月23日 編譯:全球化監察 編按:本文作者認為,新冠肺炎之類的大型危機已經可以預測,因此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理應做好應對準備——特別是在資金方面。

當台灣也缺口罩的時候何來人飢己飢人道主義?
因應武漢肺炎之故,口罩變成全民每天的必需品,台灣政府限定每日每人可購買3片(一片新台幣8元)。昨日(1/29)中午出門前往超商及藥局詢問,得到的答案通通是缺貨!!!!!!!別忘了,這是在禁止口罩出口的前提下還買不到!憑什麼要求台灣人必須要出口甚至捐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