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找回身體本能,產婦與伴侶都有責任
一家人事後回憶起這段生產歷程,充滿甜蜜溫馨,意猶未盡。

我在韓國當媽媽:一張卡片就能搞定懷孕到育兒的所有費用?
政府不是給錢了事,而是從醫院→產後調理院→政府補助月嫂,每個階段都安排專業人員銜接,確保產婦不會孤軍奮戰,「接力式照護」概念值得參考。

我是一個孕期被培力的人,而現在我也願意成為那股轉變之力!
在懷孕的過程中受到的陪伴和賦能(empower)經驗,讓我知道分娩的過程可以是無懼並充滿力量的,但前提是要做好身心的準備。

準爸爸其實有更多參與懷孕過程的可能!
不論是我的伴侶或者是我,從產前至今都經歷過許多情緒起伏,這需要兩個人有意識地時時相互關照。

從溫柔生產到職場媽媽,女人值得擁有更多的選擇
挺著 32 週的肚子回到台灣後,我在婆家附近的一家診所經歷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分娩

等待是孕期的主旋律
無論是在子宮裡孕育胎兒,還是在孩子出生後養育,一切都需要時間,慢慢醞釀,慢慢熟成,平時追求的效率、速度與控制,此時都派不上用場,我只能心平氣和、氣定神閒的等待,讓身體回歸生物性的運作,感受自身與其他生命的連結。

為什麼生孩子需要談性別?
當醫療常規遇上性別觀點,會激盪出什麼火花?當生產不再是「疾病」,而是女性的生命禮讚,我們的社會會如何改變?

怎麼讓嬰兒睡過夜?寶寶適應成人作息也需要時間
各位疲憊又困倦的父母,我們要先了解新生兒的身體運作機制。

只有當了爸爸,才知道當爸爸的感覺
我也覺得我沒問題,能面對這一切,但是伴隨著等待依然不安。

「紀」母難為
陳育青寫出身為紀母後如何藉由母職來做為創作的泉源,以及如何在創作和育兒的夾縫中修煉身心的平衡。

妳/你聽過產後陪育(Postpartum Support)嗎?
最主要目標是幫助「父母成為父母」,在迎接新生兒到來的過渡時期,陪育整個家庭。

在助產師面前,我沒有說不出口的蠢問題
其實助產師和醫生、護理師最大的不同,就是陪伴與支持的功能,她可以從孕期、產程、產後,甚至還在準備懷孕階段,就以自己的專業,支持女性的生理、心理和心靈。

捷克產婦的守護者:聖瑪格麗特
這段「龍腹脫困」的情節,被視為從危難中重生的象徵,也因此成為產婦順利度過分娩的祝福符號。

溫柔承接:看見被忽略的傷痛與需求
「懷孕未滿三個月不能說」的文化禁忌,更常讓這份悲傷在發生時,因無人知曉而求助無門。

撥開迷霧:為何我們難以談論失去?
在網路上搜尋「自然流產」,讀到的結果大多是生硬的醫療術語,缺少對當事人心理與生活層面的關懷

從孕期開始準備,讓產後哺乳更順暢
後來,我才發現自己根本好傻好天真,以為哺乳是自然而然,實則沒這麼單純!

為什麼小寶寶不肯好好睡覺?
每個寶寶適應睡眠的節奏都不同,有些寶寶可能要持續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才能有安穩的長時間睡眠。

沙漠玫瑰
原文刊載於生動盟官網) 文:徐書慧(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 徐書慧,台灣第一位分享自己居家生產紀錄片的二寶媽,深信所有女人都該擁有生育自主的權利和自由,她說:「身為一個母親,我不要『生得痛苦即是偉大』,我希望女兒未來也想要成為母親的時候,可以放心、安心、自在、從容的,成為她想要成為的幸福媽媽。」 「沙漠玫瑰」,來自索馬利亞的美…

我永遠記得妻子那張疲倦不堪的臉龐
真實世界裡,妻子一個人默默承受這一切,包括許多不諒解,還有詞彙無法形容的無助與恐懼

社會文化怎麼看待自然流產?
胎神信仰是將流產的原因歸諸於環境,嬰靈信仰明顯帶有對流產女性的責難與歸罪,將流產的問題個體化,認為是婦女本身的行為所致,才會受到嬰靈的糾纏與侵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