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回路
权力回路
一个关于AI与社会的思考实验室。在这里,算法、权力、父权逻辑与伙伴社会交汇,我们尝试解读科技如何改变世界,并追问另一种未来是否可能。

权力回路
权力回路
一个关于AI与社会的思考实验室。在这里,算法、权力、父权逻辑与伙伴社会交汇,我们尝试解读科技如何改变世界,并追问另一种未来是否可能。
如何识别「看起来正常但权限可疑」的手机应用:用户必备审查指南
在智能手机日益融入生活的时代,各类应用为我们带来便利,但同时也潜伏不少风险。某些看似“正常”的应用(如练习工具、社交/娱乐、游戏、教育类)却可能索取过多权限、隐私政策模糊,甚至将用户数据收集、监听或滥用。本文旨在帮助你建立识别与防范这类风险应用的思维体系。

从机器学习视角看民主为何优于专制
在人类政治史上,民主与专制的争论似乎永无休止。但如果我们从机器学习的角度重新审视,会发现两者的优劣,其实正如“单一模型”与“集成模型”的差别。 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没有人能全知 机器学习告诉我们,任何模型都受限于训练数据与参数结构。人类也是如此。没有谁能掌握全部信息、预测所有变量。精英政治或专制体系,往往把决策权集…
数字身份安全最佳实践清单
1. 用户名(Username / Handle) 避免个人信息:不要使用真实姓名、生日、手机号、学号等。 保持中性:避免极端、挑衅、过度性别化或宗教政治暗示。 统一但不完全相同:主账号(比如 LinkedIn、学术平台)用正式且专业的名字;次要娱乐/论坛账号用独立的代号,避免被轻易关联。 随机+记忆平衡:可以使用字母+数字的组合,既不容易被猜,又方便记忆(如 tech_wind84 而不是 anna1998)。 2. 邮箱(Email) 分层邮…
社交网络推送如何悄悄改造你的大脑
社交网络推送通过标题与图片在毫秒级劫持注意力,先以好奇与负面偏见抓眼,再由杏仁核快速启动情绪。模糊暗示促使大脑“补全”,算法依据你的点击强化推荐,形成回音室;重复曝露带来错觉真相与观点极化。结果是注意力碎片化、焦虑上升与舆论撕裂。对策:提升媒介素养与事实核查,减少不必要通知、设定专注时段,主动多元取材与订阅,改…

人工智能对专业与学术的冲击:真问题还是假问题?
本文以客观视角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专业与学术的冲击。AI降低了知识获取与表达门槛,推动知识民主化,同时也带来“即时专家悖论”和信息同质化风险。在学术层面,AI的准专家能力重塑公众对权威的信任,推动学者从“知识拥有者”转向“知识导航者”。与此同时,知识生产力激增、署名与诚信边界模糊,迫使评价体系更新。这场冲击既是真问题…

被算法重塑的现实:创伤、群体与社交网络
本文探讨了“现实感”作为一种心理—社会结构,并非天然稳定,而是依赖身体经验、社会互动与权力话语维系。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与算法重塑了群体共识与个体感知,制造出“平行现实”。对于创伤个体,这种环境尤其危险:他们更易受到触发,也更可能因群体否认而丧失现实感。修复现实感不仅是个人心理的疗愈,更需要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与群…

父权逻辑、伙伴社会与AI的交汇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下,性别与权力的关系不断受到新的技术与制度条件的重塑。父权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性别秩序,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维系不平等结构(MacKinnon, 1989; Federici, 2004)。然而,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表明,父权制并非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态,早期曾存在以合作与伙伴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模式(Eisler, 1987; Lerner, 1986)。这意味着当下的…
从“话术操控”到“数据驱动的精准操控”
当操控从个体直觉升级为数据与算法加持,羞耻与内疚就能被“定向投放”。
社交媒体推送:信息推荐还是软性洗脑?
社交网络的推送关键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洗脑”或“暗示性编程”的作用,尤其是在情绪化、脆弱的心理状态下。 1. 算法的“放大镜”作用 推送关键词本身并不一定是洗脑,但算法会在 你点击、停留、互动 的基础上,不断放大你正在接触的主题。 如果你刚分手,刷到一条“分手后的痛苦”的视频,你多停留几秒,算法就会判断“你对分手相关内容感兴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