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从照料那个被遗忘的孩子开始

Entelechy
·
·
IPFS
GPT:“当我们学会安抚内在的小孩,也就重新拥有了与这个世界建立柔软连接的能力。”
底层逻辑: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婴儿早期从与子宫中的绝对融合,转变为个体必须面对现实世界,是人类最初的“创伤”,而人始终在试图重建这种融合状态,无法回归的渴望则成为心理基础结构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借助情绪投射,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的方式来弥补自己这的匮乏。
  但匮乏会与驱力相互转化,可演化为在他人的关系中、自己的事业上等等方向追寻完满,但很多时候与他人建立关系来满足这一部分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内在的自我,和自己进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帮助自己建立和恢复内在秩序。这种向内在自体的转化过程,意味着对关系失败的应对,也是对主体性结构的主动修复。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教育缺失与情感暴力等负面影响,也有足够的理由因为人生中的遭遇感受和觉察痛苦,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一旦创伤发生,它所造成的影响便无法完全消除。那么,我们又应如何继续前行呢?

  单一的喜悦与快乐并不足以构成个人的所有情绪,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必将承受悲伤,难过,正是喜怒哀乐多重的感受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多元化,视野更开阔。

   首先,过度的消极情绪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创伤体验。我们要应对它,首先要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寻找情绪的根源,并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妥善回应。

  而养育内在孩子作为完成社会化不足或教育缺失方法之一,极为重要。


  让我们想象,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地方,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外在的表现察觉情绪变化,却无法明确的区分清楚这种感受到底是什么。

  每当此时,我们不妨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轻轻地叩响心门,问一问内在的小孩:你怎么啦?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呀?

  这个蜷缩在心灵角落里的孩子,对我们来说非常非常特别,甚至是人生进程中最重要的存在。

  它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经历的恐惧与未来想象的不安,是我们情感记忆与期待之间的纽带。

  对长期承受着心理创伤,或已经存在着显著心理健康问题的朋友们来说,我们时常感觉:明明处在氛围很欢乐的场景,应该对某件值得愉悦的事情而开心,可内心深处总隐隐不安,且找不到原因。

  只要我们试着与内在小孩取得连接,它也许就会告诉你,这些情绪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你对于过度喜悦的担忧,再或者它依然在代替你负担那些来自过去,即当下无法承受的痛苦。

  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用以往自我责备和伤害的方式,去贬低这些真实的情绪感受,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内在小孩。而是怀着我们生来便具有的爱与养育的能力,以最诚挚的态度告诉它,你是足以保护它的。

  你们之间可以共同分享喜悦与痛苦,乃至这世间一切复杂而真实的情绪体验。最重要的,你——也就是当下的它,有能力告诉它,你现在是安全的。

  等到再次感到不安,或被突如其来的事件袭击时,你会渐渐意识到:内在的小孩也同样在安慰着你、告诉你:即便我们正处在一段艰难的时期,也依然可以彼此扶持,共同走过。

  关注并且照料内在小孩,意味着我们给了自己一个关注自身细微情绪并不做评判的内省机会,专注地观察它,了解它,实现自我疗愈的动态过程,重建我们与自我最初断裂之处的桥梁。

  或许一开始难以建立信任,但我相信,只要照料持续,这段内在的关系就会逐渐成为你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实堡垒。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