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還徵贌社錢

somno
·
·
IPFS
·

「贌」是漢語還是荷蘭語?「贌」字溯源!

先來看清朝來台宦遊孫霖的一首民俗竹枝詞詩:

赤嵌竹枝詞其九 淸·孫霖

  • 出草番兒每拍肩,踏歌歡飲不知年。

  • 伊尼⑴無數惟功狗,貿易還徵贌社錢⑵。

⑴ 編者按:「伊尼」,連橫《臺灣詩乘》作「獵場」。⑵ (作者註:「番社於冬季捕鹿,謂之出草。焚林追逐,百不逸一。弓矢鏢鎗,皆極強利。犬亦鷙悍。」)。

從中橫開通,一些平地人開始上山墾荒,種起高山水果,六七十年代,是其輝煌的時期,梨山之名,因此而來!經過數十年,過度開墾,盛極而衰,或是人事凋零,無力耕作,於是租人耕作,台語叫做「pak8」予(hoo7)人作,而一些後來的壯丁,無地可墾,只能跟果園主人租來耕作,台語叫做「pak8 hng5(園)-a2」來作!這是我認識「pak8」這個字音的由來!

《教育部閩南語字典》「贌」pak8:【動】包、租。承租田地、交通工具等,以做為獲利的工具。例:I pa̍k tsi̍t phiàn kué-tsí-hn̂g siu kué-tsí thàn-tsînn. 伊贌一片果子園收果子趁錢。 (他租了一片果園收成水果賺錢。)

一般中文對應字是「賃」字,但語意有差,閩客語也是「贌」(客語為piog, g=k音,p=ph音)

《客語字典》「贌田」piog tienˇ。租賃田地耕作。例:頭擺个耕種人,大體全係贌田來耕。(以前的農民,大部分都是租田來耕作。)

Pacht

關於臺灣所用的「贌」字,專研荷西時期歷史的翁佳音表示: 「贌」字廈門話、福佬話唸 pak8,近人多認其源於荷語的 Pacht 一字, 而此字在歐洲中古時期的日耳曼語系裡,係借自拉丁文 Pactum、 Pactus,意為領主與包稅人對稅額取得一致。此制在歐洲其實為一 傳統,而荷蘭人至遲在 1640 年,已承包出去了包括宰猪、釀酒、港 潭魚稅等。至於「贌社」係將全臺番社畫分為數十區,向漢人公開 招標,承包區域內的買賣交易;番人只能與得標的贌商交易,而公 司則向贌商徵收「贌社稅」。

Pactum意指「約定」,某些情況下也可當作「條約、契約」 例如著名法律諺語 "Pacta sunt servanda" 就翻作「契約必須嚴守」

(吳子光(1819~1883),字芸閣,號鐵梅老人,生於中國廣東嘉應州(今 梅州市),1842 年來臺定居淡水廳苗栗堡銅鑼灣(今苗栗銅鑼))下文摘自《吳子光全書》之《一肚皮集‧卷十二‧雜說》,亦見於《全臺 文‧第十二冊》。

撲買(感謝Oscar Lai 提供書證)

《一肚皮集‧卷十二‧雜說》【原文】 考簡策中字義 ,凡人田宅者 ,其名曰「賃」,獨臺人不用「賃」 而用「贌」。按「贌」無字,不特《六經》、《廿一史》 所未載,并兩京 十三省 所未聞也。惟元時課額 ,囘鶻人 請以二百二十萬撲買之 ,事 見《元史》。「撲」與「贌」,字形相近 ,且字偏旁從貝,亦隱寓貨殖 之意,此字可補入兎園冊 中。臺人偏眾口一辭 ,牢不可破 ,何耶?

當時吳子光雖考據出「撲」字可能跟「「贌」有關,但卻對此字的來龍去脈,還是不能釐清,以「何耶?」兩字作結。

其實,此詞彙可以再上溯至宋朝,關鍵字「撲買」:

宋元時,一種包商承包稅收的制度。《宋史·卷一八五·食貨志七》:「自成都始,先罷公帑賣供給酒,即舊撲買坊場所置隔釀,設官主之,民以米入官自釀,斛輸錢三十,頭子錢二十二。」元·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劉庭玉者,以銀五萬兩撲買燕京酒課,又有回鶻,以銀一百萬兩,撲買天下鹽課。」也作「買撲」。

這個詞,留在台語之中,《台日典》pak8-bue2贌買: 一手で買受ける、買締める。獨家包買。

關撲(感謝Oscar Lai 提供書證)

而「撲買」又從宋朝的賭戲「關撲」演變而來!「撲」以錢擲地賭輸贏。《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臣君會》:「昨夜迫劃得幾文錢,買這魚來撲,指望贏個錢去養老娘。」而,「關」也是賭博義:古代博戲樗蒲局上的二關。唐李肇《國史補》卷下:“洛陽令崔師本又好為古之樗蒲。其法三分其子,三百六十,限以二關。”

用賭博的方式來買賣物品。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正月》:「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坊巷以食物動使果實柴炭之類,歌叫關撲。」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市井》:「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也作「關睹」。

有沒有注意到「關撲」=「關賭」,撲被賭取代,漢語的同義複詞字,「賭博」,所以「撲」=「博」,因為「博」是「搏」的假藉,「搏」有攫取,奪取義。《史記·卷八七·李斯傳》:「鑠金百溢,盜跖不搏。」,有富貴險中求的意涵!

說到底,跟人承租耕作,就是一種賭博的行為,與出租人承作田園耕種,事先約付一定金額,而年後所獲是豐是贏,都是盈虧自負!豐收則以小博大盆滿缽滿,歉收則血本無歸!這個就是宋朝「關撲」的原理!

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關撲。宋朝的商店或小販,很喜歡用關撲的遊戲來吸引顧客,假如你是宋朝人,在市場上看中某樣商品,你可以按市價買下來,也可以只掏幾文錢參與關撲,這就是「關撲買賣」,即跟商家賭一把,贏則得物,輸則失錢。這樣,如果你的運氣足夠好,只要用一點點錢,便可以買到需要的年貨了。

交關

「關」一字,隱含有「全買」的意思!即是以物品價值的幾分之幾當做博金,與店家對賭,贏者全拿,是為「關」!這就是日語的「一手」,獨買獨賣的專利!至今,台語關於買賣的說詞,還有「交關」一詞!顧客跟老闆「關撲」,賭輸了,賭金被老闆收走,老闆對顧客說:『多謝你的「交關」』,意思就是:「關」撲的錢「交」給我!或者「交易關撲」的減省語!

所以,「贌」pak8這一音字,一定是從拉丁語(演變成後來的荷語,德語)嗎? 難道不是從中國傳至西方的? 答案,顯然是後者。如果「撲」是「搏」義,那麼pat8這音字可說是淵源流長啊!題外話,有人說英文的gamble 是從「關撲」一語來的!姑且聽之吧!

關:誘騙義

關撲,因為莊家(老闆)與買家(顧客)間的博弈,以小博大,當然勝率偏低!俗謂「十賭九輸」!運氣不佳,未贏一把,就輸光賭本,有人就會賴說莊家出千,也就是誘騙的意思!至今,還遺留在閩粵方言中!

《台日典:》kuan[關](1)關所。 (2) 施術,催眠術。 (3) 中傷,煽動。hō͘你bē ~--得; 伊gâu ~--人。(林文信先生例句:王祿仔喙歸(整)日關儂買藥仔)

粵語,昆人(騙人):昆:kwan/gwan, 本音是kwan, 又音是gwan(諧關音), 後一個音就是「關」音 粵語音gwaan,差別甚小!粵語用「𧥺,言+勻」字,取「均」的音符!【廣韻】【集韻】九峻切,音呁。欺言也。例句:【你好易受人𧥺】。

這樣的釋義不見於字典收錄,這是口語運用超越文字侷限的例子,也是口語超越文字魅力所在!

再來反證一些中文的奇言怪字,其實都是音假的假借字。譬如,拐字,本字是枴杖的柺,當動詞用,後衍生有「瘸腿走路」跟「轉彎」這些都還可以意會,但另外一個意思是用「詐術騙走人或財物」。這就有點突兀了! 一樣,從方言音來解釋,拐 kuai2,就是「關」的白話音 kuainn的音轉,以音別義時,字會變調,這是破音字的共同現象! 拐字就因為這樣,就被假藉,然後就增義成現在的模樣了!

撲:打

中文有「打車」一詞,在萌典查不到這詞,但在日常生活,卻是常用詞,這是口語!不見諸於文字!此詞,從粵語的「搭的士」的「搭」字來,搭,也是「打」義,【唐韻】都合切【集韻】【韻會】德合切,音答。擊也。而搭又有「依附,掛」義!《字彙·手部》:「搭,掛也。」又可衍生「乘坐」義。宋蘇軾〈論高麗進奉狀〉:「仍與限日,卻差舡送至明州,令搭附因便海舶歸國。」何謂「打車」呢?「租車」也,大陸著名的出租汽車公司, 叫「DIDI打車」!這個租賃義,可以聯想到台語的「贌pak8」字音!

「打」,是漢語衰落後,新興的常用字,依據萌典,打,當動詞總共有十九義!很多都是因為諧音而誤植,正所謂包山包海,幾乎你想的到的動詞,都可以用「打」字!

打,撲義! 中文有「撲打」一詞!《南史·卷三·宋後廢帝本紀》:「漸長,喜怒乖節,左右失旨者,手加撲打,徒跣蹲踞。」

這裡的「打」就是「撲」字的例證!而「撲車」是「關撲買賣」的「租賃」義,不是「拍打」義! 所以,漢語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

其他例證:

縛,包

其實pak8這音字,不只在台灣,在甘字典,廈英字典都有紀錄。網友paulmcy1216 (公館阿札爾)在Ptt發表文章,在雷州也稱pak8, 建甌則稱poo7,其實pak8, poo7 都是「縛」,也是後來的「綁」義字! 當動詞時,是綑綁義,當名詞時為綁繩義(《左傳·僖公六年》:「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台日典》poo7:縛物件ê索。 索á ∼;藤 ∼;粽 ∼;草 ∼。當動詞也有「poo7-pak8--e5」[六部]ê土木、購買等一手包辦。這個poo7 可以是「縛」文讀切音Pok8的舒音 poo7, 也可以是「包」的音,pau -> poo. 所以,「包,縛」等義,都有沾到「贌」這個字義的內涵! 《教育部字典》則紀錄 pau-pak8 包贌, pau-pak8 =poo7-pak8。台語還有一個字「bauh8」,「 bau7」

《台日典》bauh8:(2) 包khang-khòe來做。 (3) 做一伙買。例句:(2) ∼工事;∼穡;扛棺柴kap∼哭。 (3) ∼貨底。

《教育部閩南語字典》bau:包攬、承包。例:Tsit phue huè guá lóng bāu--ah. 這批貨我攏貿矣。 (這批貨我全部包了。)、bāu kang-sū 貿工事 (包攬工事)

這就是poo, pau, 「包」字義。p- -> b-。承攬。如:「承包」、「發包工程」。約定專用。如:「包車」、「包場子」。

客語的piog, 音,跟「縛」音同!

結語:

「撲,縛(搏之轉),包」,都可以解釋各地的語音與語意!都能完美闡釋pak8的意思!

尾聲:

本文中藏有台語「tang-sai」的語詞,中文的「東西」!下次再談!

番外篇:

客語piog田例句:頭擺个耕種人,大體全係贌田來耕。(以前的農民,大部分都是租田來耕作。)

這個「頭擺」,是「從前」的意思!一般「擺」是指「次,回」的量詞!但,它的語源是「輩」字,就有「世代」的含義了!這個音有 mai2, pai2,mua2等音!台語也有這個詞「ing2-pai2」,有從前的意思!我聽過個詞是「ing2-pai2 過去」,阿媽(嬤)的話!接著就開始講古.......!

書證:《史記秦始皇本紀》高(趙高)使人請子嬰數輩(數次),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王柰何不行?」

日語的「輩」為hai音,「先輩」為sen-pai, 就是pai2音!

vocus.cc/article/5f5...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omno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浪流連

叫小賀

只有今春相伴在,花前剩醉兩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