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藝術:為何我們在即時滿足的世界中仍渴望愛馬仕柏金包

doratsang852
·
·
IPFS
·
在這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為什麼還有人願意甘心等上好幾年,才買到一只手袋?


你會等多久才拿到一只柏金包?(圖片由Grok生成)

《慾望城市》中的經典場景:Samantha被告知柏金包需要排隊等候五年。她的回應是:「這不只是一只包,是柏金包。」這不僅僅是一個包包,而是一套價值體系,一種節奏的宣示。那麼,為什麼人們願意甘心等候柏金包?


稀缺效應(Robert Cialdini,1984年)

心理學家Cialdini提出的六大影響力原則之一是「稀缺」,當某樣東西稀有時,我們會自動覺得它更有價值。
我們的大腦會認為,取得不易的東西一定更值得擁有。就像限量版運動鞋一樣,它們的轉售價往往是原價的好幾倍。

心理擁有感與社會認同(Pierce, Kostova, & Dirks,2001年)

社會心理學指出,我們透過擁有某些物品來建立社會身份和階級象徵。我們買的不是一只手袋,而是一種身份,是一種並非人人可得的象徵。

反抗心理(Jack Brehm,1966年)

當我們的選擇被限制時,往往會產生心理反撥,想要重新掌控的慾望。這就是那種「即使你不讓我買,我也要證明我買得起」的心態。愛馬仕巧妙利用這點,讓你去追逐品牌,而非品牌追著你。

斐波那契效應(Thorstein Veblen,1899年)

經濟學家Veblen提出,人們刻意選擇昂貴且稀有的物品來展示自身經濟實力。稀有性和價格成為社會信號的工具。

當你排隊、買配貨,耐心等待一只稀有的包時,你真正購買的不是包包,而是一種「我值得被選中」的感覺。這種感覺越難獲得,品牌獲利就越大。


我第一次在香港中環街頭見到愛馬仕包。那天,一位女士穿著合身的白色西裝,腳踏Roger Vivier白色高跟鞋,肩背一只金色柏金25。當時我還是學生,那畫面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終於看見了雜誌與報章經常提及的傳奇愛馬仕。

乍看之下,包包以對稱且簡潔優雅的線條震撼我。它沒有明顯的標誌,卻散發無可否認的氣場。早在1950年代,愛馬仕已是「低調奢華」的代表。它不靠浮誇標誌彰顯身份,而是透過內斂且精緻的工藝與材質,在圈內建立獨特地位。愛馬仕也從不做廣告或與名人合作,將低調奢華演繹到極致。

柏金包的多功能與氣質,或許來自其精緻而克制的設計。不論日常或正式場合,它自然成為穿搭的一部分,永遠不搶鏡,卻完美襯托。


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時間與溫度

製作一只柏金包通常需時15至25小時,視皮革種類及大小而定。愛馬仕堅持「絕不取巧」,每只包由單一工匠從頭到尾手工縫製,選用頂級皮革如Togo、Epsom及Box Calf。這些皮革不僅觸感柔滑、有光澤,且結構堅實且有重量,能保持包型,不易變形。邊緣被打磨得如絲般光滑,展現品牌對細節的執著。

另一項核心技術是「鞍縫法」,源自愛馬仕的馬具工坊。此法使用兩根針從對側穿過同一個針孔,即使其中一條線斷裂,結構依然穩固。這不僅是技術,更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哲學。

愛馬仕曾說:「我們不製造一次性產品,而是創造可修復且值得珍藏的作品。」每件物品都期望伴隨你長久,並傳承下一代。


等待是一種價值體系

在這個崇尚效率與速度的年代,幾乎所有事物都變得快速且易拋棄。快時尚當道,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缺乏情感或歷史深度。尤其在AI興起的今日,ChatGPT、Deepseek、Grok等工具讓我們期待秒回答案。

然而愛馬仕始終堅持時間與手工,更堅持讓你等待。你可能第一次去櫃台時未必買到想要的款式,銷售員常說「沒有現貨」。但試想,這份等待,這種慢時尚,不正是我們一直渴望的嗎?我們常說慢活,若不願等待,又如何真正體會生活?

大多數奢侈品牌已走向數碼化。你可以在網上輕鬆購買並於一兩天內收到商品。但就連愛馬仕官網上,購買手袋幾乎不可能,你需要靠運氣。即便在數字碼世界裹,愛馬仕仍忠於其理念。

這份等待非缺點,而是品牌精神的一部分。它提醒我們,在觸手可及的年代,等待值得擁有的東西,讓我們更懂得珍惜。那麼問題是:在這個急躁的世界,你上一次真心等待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時候?

下一次當不耐煩襲來,記得愛馬仕柏金包的故事,試著欣賞等待的片刻,發現等待能帶來即時滿足無法比擬的豐富人生。例如,選擇靜靜度過一個下午閱讀,而非滑動社交媒體,這是重新連結自我、反思與欣賞等待藝術的難得奢華。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