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爆款作品中,看见女性创作的新趋势


曾经,社交媒体上女性创作者的内容版图似乎是清晰明了的。
亲子、美妆、情感、穿搭,这些主题被认为是“天然适合”女性的领域,而另一端,则是出类拔萃的“女强人”、“独立女性”叙事,讲述她们如何突破重围、成为行业翘楚。女性向内容,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温柔贤惠,要么锋芒毕露,不是“理想伴侣”,就是“事业标杆”。
如果一个女性谈论职场,没有更高的title,就不能被信任;如果聊家庭,形象就自动归类为“妻子”与“母亲”,并仅限于这两个身份;要是谈论她自己呢?情感生活会占据大比重,若不谈论,观者也会觉得好奇。
女性创作者仿佛只有走向某个极端,才能在社交平台上脱颖而出。她们的表达,充满了规定好的隐形条款,仿佛必须符合了某种预设,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但如今,在抖音三月份特别上线的女性主题活动“她们的精选”里,我看到了一种新的趋势。女性内容正在摆脱这些固有框架,回归生活本身。她们不再需要去强调“模范女性的样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真实女性的样子”。
当女性不再依照那套模版去创作,她们的表达也变得更自由、更落地、更广阔——这样的表达,正在成为迭代后的优质爆款内容。
01
当女性进入“男性限定”领域,她们正在改变规则
“财经内容是男性主导的”——如果你过去几年在网上看财经类的视频,可能会下意识地这么认为。然后在他们“华尔街之狼”的叙事下,去感慨里头的水深火热。但若你是女性受众,就会发现有些男性博主有时会使用一些女性不友好的比喻,来看似通俗易懂实则有些恶俗地去解释概念,即使那可能根本不需要。而有些话题的选取以及评论区的风气,也并不是那么友好。这导致女性受众往往需要捏着鼻子来摄取信息。
但“她们的精选”中的博主@小Lin说,则打破了这个规则。在她的财经科普视频里,女性不再需要担心出现“菜很好吃但你人在厨房”的问题。
她没有刻意强调自己是“女性财经博主”,也没有刻意让自己看上去变得更男性化,也不会张牙舞爪地展示自己的厉害之处来树威。我自发地查询后,才得知她是北大本科哥大硕士。小lin成为博主五年,直到去年,她才从自身经历出发,创作了一个介绍华尔街投行工作模式的视频,这时,她本人曾在华尔街工作这一信息,才被更多人所知。

她可以在一个视频的篇幅里,解释外汇、化债等复杂的金融概念,也能简单易懂地拆解特朗普关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她的视频绝对不是快餐化的,却依然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并且有非常广的女性受众。相比许多财经类博主强调“这东西理解成本很高”,她更愿意用轻松、理性的方式讲述市场的运作逻辑,让更多人理解财经,而不是利用财经来包装自己。

在她的800w粉丝庆祝视频里,她甚至公开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坦诚分享她如何规划自己的内容。她的存在,让那些被社会观念规训,从未觉得自己“有能力学投资”的女性观众,也能找到进入这个世界的方法。她的出现让女孩们明白,财经并不只是资本和男人的独断游戏,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去理解的世界。

当人们说“这个领域不适合女性”时,小Lin说没有去反驳,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知识与信息属于所有人。而在抖音精选里,这样的女性内容创作者还有很多。@Eva的科技生活,也是其中的一员。
科技测评,曾经是一个以“参数”为主的世界。但@Eva的科技生活让人们意识到,科技产品的评测,也可以从“实际使用体验”入手,而不仅限于冷冰冰的性能数据。
在横向对比评测手机摄影功能时,她并没有只关注技术指标,而是会从使用场景出发,比如它在旅途中不同天气下拍摄的算法如何,如果是折叠屏的话,是否能让女生在不用自拍杆的情况下,拍出更好看的照片。

她关注的是使用者如何真正和产品交互,不局限于产品参数的堆叠。她不仅能满足科技爱好者,也能看见科技类产品中女性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后者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毕竟过去,科技博主的内容,默认受众是“对科技硬件有兴趣的男性”。Eva 的科技生活者能让人们看到,科技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在“她们的精选”中,你还会看到Eva的女性职场人采访系列。她在采访高通副总裁侯明娟的视频里,谈论了一个被无数次讨论过的话题:女性如何平衡职场和家庭?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性别预设——男性在职场中向前冲刺,而女性则总是被问:“你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说实话,看到这的时候,我以为又会是令人厌烦的老生常谈。然而,Eva和侯明娟面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回答:成为母亲,不是你的劣势,反而是在证明你的能力。

在她看来,生育和养育孩子会让女性更成熟、更高效,因为工作时间被压缩了,反而会提升专注度与效率。而且,育儿经历让女性在面对职场挑战时,情绪管理能力更强——毕竟很多职场问题相较于育儿的“崩溃时刻”,都变得不值一提。



当女性进入某个领域,她们不只是参与,而是在重新定义这个领域。下面的几个爆款创造者,则是由另一个角度来体现这一点。
02
展现自己的生活,就是打破偏见的方式
关于性别的偏见向来不止一种。“女人能修水管吗?”“女性一个人旅游不好吧?”“这个女人的钱从哪来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提问者不一定带着恶意,但往往透露着某种根深蒂固的设定:女性的生活选择,总是需要额外的解释。
而在“她们的精选”中的一些女性创作者们,有自己独到的应对的方式——什么都不解释,直接上手去做,并将自己的生活呈现出来。
@强记女工 的成立,基于一个简单的现实。当一个女孩想学装修、学电工、学通管道,她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渠道。这些行业默认是男性主导的,并有学徒制的传统。
在另一个抖音博主@一只熊师傅 的视频里,她无奈地述说自己想要进入装修工人行业时,很难找到愿意带她的师傅的境遇,好不容易找到后,还会遇到老师傅性骚扰,硬要教教她人生大道理,以及不让她上手干困难工作的障碍。

她们的出现,就是在填补这个空白。
在强记女工的视频记录中,她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一个专门给女性提供技能培训的工人平台。她们拍视频,解答“女性装修工人上厕所问题怎么解决”;她们给新手建议,“最危险的不是客户,而是职业本身,买意外险很重要”;在最新的一条视频里,她们在镜头前,庆祝自己接到了第一个大单。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logo,上面印着一个看起来像“3”和“8”组成的“强”字。她们做了个粉色的工具箱,并在视频里说:“工具是谁的玩具?是女孩的玩具!”

她们没有去反复讨论“女性适不适合这个行业”,也没有浪费时间解释自己“到底行不行”,甚至连自己是否有遭遇歧视都没提。她们让所有人见证,她们是如何把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让拥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女性可以拿起工具,并且玩得一样6。

不仅仅某些职业领域曾是“男性限定”,在某些被视作生活休闲的领域,也有着隐藏的偏见。
@米丝yoyo是一个旅行博主,靠着沙发客模式游历世界,用尽可能低的预算,去过南极,岛国撒哈拉,滑过火山,游过亚马逊,去过乌尤尼,潜过水底邮局,甚至在瓦鲁阿图亲历了地震……就这样,她在世界各地留下足迹,并沉浸其中,体验风土人情。

但在她的视频评论区,人们对她的旅行方式,甚至对她独自进行环球旅行这个行为本身,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

那些评论的出发点各不一致,有恶意揣测,有出于刻板印象的好奇,还有带着善意的担忧。但她一条都没有回,也没有去过度解释,而是做了一期如何找到靠谱沙发主的视频,详细介绍筛选沙发主的方法、推荐使用的软件,分享自己的全部经验,以帮助想和她一样低成本旅行的人。
然后,她默默地把这条视频置顶。

她没有像《让子弹飞》里那样剖开肚子,让大家看看自己吃了什么——她只是继续旅行,继续拍摄,继续讲述这个世界的美好。因为她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
在“她们的精选”中,她的一个视频,身体力行地告诉所有女孩:只要你想去,广阔的世界本就向你敞开。
而她每一条鲜活的旅行记录视频,都是对这个观点的最佳证明。

在这些女性创作者的内容里,没有对抗、没有争论,没有什么刻意的反击。她们只是做了自己的事情,把曾经不被看见和认可的女性形象,放进了现实。她们让“女的能不能做这个?”等问题变得可笑——点开“她们的精选”,你就能看见,女的早就在做了,还做成了“爆款”。
03
由她重新讲述的故事,更轻盈,但声声掷地
涉及女性议题的讨论,往往被认为是激烈的。但在前人掀开天花板后,新一代的女性内容创作者开始用不同的方式,从那扇终于被允许打开的门中,轻盈地将女性的视角普及给更多的受众。
在“她们的精选”中,有许多文化、历史领域的女性内容创作者,正在贯彻这一精神,用自己的视角,重新讲述属于女性的故事。
@这个月 是一个文化领域的女性博主,她讲文学,却不止于文学。
她曾花395分钟,拆解张爱玲的一生,撕掉“只会写小情小爱”的偏见,让观众看到张爱玲的野心、她的时代背景,甚至她在“我是拜金主义者”这句话背后的勇气——女性一旦坦率地表达自己对资源的野心,往往比男性更容易遭受攻击。

在“她们的精选中”,她推荐伍尔夫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时,她的切入点不是“女性要写作”,而是更直白的五个字:女人要搞钱。
她重新解读伍尔夫的经典观点:“女人要写小说,首先要有钱,然后要有自己的房间。”但她的解读里,“钱”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思考的力量、选择的自由;“房间”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自由。

她让看似高高在上的理论,轻轻地回到地上,让它们落到女孩们的手机屏幕里。在她的视频底下,有很多女性被带领着爱上了张爱玲,爱上了伍尔夫,爱上了读书,爱上了文学。但她并不仅限于此——她分享的不止是文学解读,更是如何从文学中获取属于女性的精神力量与方法论。

前两年,有一个在女性主义里火出圈的英文词语,叫Herstory,对应的是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学生都需要背的单词:History,意味着女性视角的历史叙事。而@涌姐下班陪娃,便是在用一种更普世、轻盈的方式,向尽可能多的受众去讲述Herstory。
涌姐下班陪娃的视频形式,就是和她两个上小学的儿子讲历史故事。看似走的是传统亲子频道,实际上却在作女性视角的历史再讲述。
而她最火的爆款,是目前254万点赞的,讲述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关系的十九分钟“短”视频。

在很多人印象里,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是敌人。史书说她们互相妒忌,影视剧里她们争权夺利,甚至被塑造成“雌竞”对手,争夺同一个男人的宠爱。她们的故事,最终总是走向“假闺蜜”的套路。
但考古学家的发现,打破了这个流传千年的误解——她们不是对手,而是彼此最坚定的盟友。
她们共同辅佐武则天,合作创作诗文,互相扶持,甚至在最后的动荡年代,仍试图维护彼此的政治安全。最重要的是,在上官婉儿被政治迫害死后,太平公主亲自为她写了九百多字的墓志铭,以向后世证明自己好友的贡献、品性与清白。

@涌姐下班陪娃 用最轻松的方式,重新讲述了这个沉重的故事。她的视频里,没有艰深的史学考证,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她用小孩都能听懂的现代化语言,讲她们各自遇到的幸事与悲剧,在政治以及诗文上的成就,和她们的友谊。

在视频接近末尾处,她以这种轻松的方式,点出了一个被反复验证的历史现实——凡是有政治作为的女性,全被冠以淫乱之名,来抹杀她们的一切。她的讲述,让观者都忍不住感慨与惋惜:那个短暂的红梅时代,是这些女性们,在过去男权社会中用血泪拼出来的盛世。

正是她“接地气”又轻盈的叙述方式,将这个Herstory,传达到了254万人的心中。
过去,我们总是被告知,女性表达要么愤怒,要么沉默;但当看到“她们的精选”中的女性内容创作者,她们用行动证明,表达的方式,可以愤怒,也可以温柔;可以沉重,也可以轻盈。
但无论是何样的表达,都可以掷地有声。
04
对女性身体的讨论,不再只有A4腰
过去,在社交软件上谈论女性的身体,能火起来的内容,往往局限在“如何让它变得更好看”。
A4腰挑战、直角肩、少女腿,这些流行趋势用数据化的方式,决定女性身体的价值。哪怕是健康话题,最终也总是指向“瘦就是美”这样的单一标准——仿佛身体的意义,只存在于被凝视的时刻。
但现在,“她们的精选”里的女性创作者正在让“身体”回归它真正的意义。不是让它符合某种标准,而是让女性自己理解、接受,并掌控自己的身体。
@对话中暂停 用小剧场的方式,演绎那些女性从小到大“默认该知道,但其实根本没人教”的生理常识。

她的“新手女宝成长计划”系列,讲的是最基础、最日常、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女性常识,如私处长痘可能是毛囊炎、内裤档如果老是硬硬的可以斜着晾、少穿太紧的裤子、卫生巾选日夜用应该看血量而非时间等等。

而这篇爆款视频收获的215万点赞,充分表明了这些交流,的确应该出现。有许多“新手女宝”,真的从未有渠道了解过最基本的女性生理常识。

同时,也有更多的“老手女宝”,在评论区里留下自己珍贵的女宝经验。

在对话中暂停的爆款视频下,形成了一个由18万人组成的抛却偏见、破除羞耻、一派和谐的评论区。
这样的女性创作者,还有很多,比如@妈宝女小许。她的视频以“跟妈妈说的话”为主要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女性表达。在“她们的精选”中,有一个她的视频作品,讲述小时候嫌母亲给自己买的内衣丑,结果长大后终于买了自己喜欢的款式,被钢圈勒出红痕后,才明白,比起膈应的漂亮,母亲只想让自己觉得舒服。

在这些女性内容创作者的视频里,女性的身体终于脱离了“被消费、被审视、被评价”的角色。从“怎么变得更好看”到“怎么变得更健康”,“如何让自己符合标准”到“如何理解自己”,她们正在让女性身体的话语权重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中,告诉女孩们,我们的身体,不是一个挑战赛,也不是一场考试。它不需要被标准化,也不需要被凝视。
女性的身体只属于她自己——这也是一个“默认该知道,但其实根本没人教”的共有知识。我相信,在更多女性内容创作者的努力下,它终将成为一个公共知识。
05
女性创作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宽
曾几何时,女性议题只被认为是“女性之间的讨论”。过去,聊女性困境的是女性,关注女性表达的是女性,讨论女性历史的还是女性——仿佛“女性”这个标签,自动决定了这些内容的受众。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她们的精选”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女性创作者的突破,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男性创作者的加入。
@一只萧包子 重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让更多观众开始思考“性别暴力”并非女性的“私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良田 通过记录残疾女性朋友的一天,展现了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突破限制。他的镜头里,没有刻意的悲情,只有对她真实生活的尊重。

这些创作者的出现,让女性议题不再是封闭的讨论,而变成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对话。
抖音“她们的精选”,不仅是一个专题,更是一个新空间。在这里,女性创作者的的声音被听见,表达被认可。这个看似女性限定的空间,不再只是女性观众在看,而是所有人都会去看。不再只限女性创作者,而是在探索更广泛的可能性。
通过观察这些新颖的爆款内容,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表达的转变,也是一次话语权的迁移——女性内容创作者正在突破“小众赛道”,成为社会叙事结构中愈发重要的基石。在这里,你可以划走她们,但你永远无法打断她们。它们正在成为不限受众性别的内容,也正在影响更大的世界。

— The End —
— 作 者:李多宝 —
— 📨 [email protected] —
BIE别的女孩致力于呈现一切女性视角的探索,支持女性/酷儿艺术家创作,为所有女性主义创作者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一起书写 HERstory。
我们相信智识,推崇创造,鼓励质疑,以独立的思考、先锋的态度与多元的性别观点,为每一位别的女孩带来灵感、智慧与勇气
公众号/微博/小红书:BIE别的女孩
BIE GIRLS is a sub-community of BIE Biede that covers gender-related content, aiming to explore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ales. Topics in this community range from self-grow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gender cognition, all the way to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art. We believe in wisdo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question reality. We work to bring inspiration, wisdom and courage to every BIE girl via independent thinking, a pioneering attitude and diversified views on gender.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