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唔興講理想,實際啲啦
1. 口號的社會生命:理想被等同於「唔實際」
「香港唔興講理想,實際啲啦。」這句話是許多香港人耳熟能詳的金句。它出現的場合,往往是在年輕人表達理想抱負、想追求不同於常規的生活時。說話者通常帶著一種「過來人」姿態,提醒對方要現實點,不要空想。這句話之所以廣泛流行,正因為它與香港社會長久以來的功利文化緊密相連:在高成本、高壓力的環境中,「理想」被視為奢侈,「實際」才被認為有價值。
2. 功利文化的根源:高壓制度與資本邏輯
香港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城市,生活成本與競爭壓力居世界前列。對於許多人來說,生存本身已經是沉重的挑戰。因此,「實際」往往意味著有穩定收入、可以買樓、可以養家。這種背景下,任何與生存無直接關係的理想,都很容易被視為不切實際。從殖民地時期的「搵食至上」到九七後的「向錢看」,功利邏輯深深植入社會。
3. 理想的污名化:從青春浪漫到「唔識世故」
在這樣的語境裡,理想不再是目標,而是一種「天真」的象徵。當年輕人講理想,就容易被標籤為「唔識世故」、「好天真」。這種污名化效果,使得很多人提早放棄探索,甚至在尚未嘗試之前,就已經自我審查,把理想壓抑下來。結果,理想不再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而淪為笑談或回憶。
4. 代價:公共想像力的凍結
當理想被污名化,社會就失去了公共想像力。這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結構性後果。沒有理想,城市難以孕育長遠規劃與創新產業;沒有理想,公共討論只剩下「點樣生存」,卻不再追問「為了什麼」。香港長期缺乏對未來的宏觀討論,某程度上正與這句話密不可分:當一代又一代人相信「講理想」等於「唔實際」,社會的未來視野自然收窄。
5. 理想與實際不是對立:二者的互補關係
事實上,理想與實際並不是對立,而是互補。理想提供方向,實際提供路徑。沒有理想,實際就會變成短視的計算;沒有實際,理想就會淪為空談。以新加坡為例,他們同樣強調實際,但國家層面卻投入資源去追逐長遠的科技與教育願景。這正說明,一個社會可以既重視理想,也能實際落地。問題不在於理想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理解與實踐理想。
6. 語言的影響:當口號成為集體心智
「香港唔興講理想,實際啲啦。」之所以有殺傷力,正是因為它以語氣取代論證。它不需要分析,只需以「務實」的名義封鎖對話。長此以往,這種語言滲透到教育、職場、家庭,令我們習慣於放棄提問。這不單是文化現象,更是一種心智治理:當理想被系統性地語言化為「不必要」,社會就失去了想像力的基礎。
結語:重建理想的正當性
香港的問題從來不在於人不夠「實際」,而在於理想缺乏正當性。若要突破語言陷阱,我們需要重新承認理想的價值,把它視為推動社會的必要條件,而非奢侈裝飾。實際與理想應該是並行的兩條腿,缺一不可。下一次當有人說「唔好講理想啦,實際啲啦」,不妨反問:沒有理想的實際,究竟帶我們去向何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