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科冇用」?

Tony_Chan
·
·
IPFS
·
香港功利價值觀下的錯位

社會共識的偏見

在香港,「讀文科冇用」幾乎成為一種集體共識。無論是家長的升學建議,還是同輩之間的戲謔,理科與商科往往代表「有前途」、「搵到錢」,而文科則被標籤為「出路窄」、「唔實際」。這句話看似直白,卻折射出香港社會深層的價值排序:什麼被視為有用,什麼則被視為多餘。

功利社會的邏輯

香港是一個高成本、節奏極快的城市,生存壓力塑造了強烈的功利心態。當教育被理解為「投資」,回報自然以薪酬水平來衡量。理科畢業可以做工程師、醫生,商科可以進金融行業,這些都是社會口中的「硬本領」。相比之下,歷史、哲學、文學、社會學這些學科,因為不能直接對應到高收入職位,被簡化為「冇用」。這其實並不是學科本身的問題,而是香港對「有用」的定義過於狹隘。

殖民教育的遺緒

這種偏見還有歷史背景。殖民地時期香港的教育政策,主要目的是為經濟與行政輸送技術性人手。學校被視為人才供應鏈,而人才被界定為能維持制度和推動經濟的人。於是,「有用」就等於「能立即轉化為生產力」,而不是「能夠長期塑造思維與文化」。這種工具理性的取向,使得文科顯得邊緣。

文科的長遠價值

但若仔細檢視,文科的價值往往不在於即時,而在於深遠。語言與修辭訓練讓人能準確表達與釐清矛盾,這是任何公共討論、商業談判或文化創作的根基。歷史與哲學提供批判性思維,讓人有能力質疑制度與常識,避免社會在盲目重複中停滯不前。文學與社會學培養的想像力和結構視野,正是創意產業與公共政策的支柱。沒有這些能力,社會或許能短期運轉,但長遠而言只會喪失創新與反思的空間。

「冇用」的矛盾

所謂「文科冇用」,更像是一種錯位的說法。香港一方面極度依賴語言與文化產品 — 廣告需要文案,新聞需要分析,電影需要故事 — 另一方面卻同時否認這些能力的價值。矛盾之處正在於:文科的用途並非立即「變現」,而是提供了一種持續調整、校準社會的能力。只是這種長遠價值,常常不被習慣於追求短期回報的香港社會所理解。

文化的真正困境

因此,當人們重複「讀文科冇用」時,所暴露的並不是文科本身的無力,而是香港文化的貧乏:一個過度強調功利與效率的城市,很難為「思考」、「提問」和「想像」留下空間。文科的意義,正在於守護這些被忽略的能力。它未必能保證高薪,但卻能確保社會不會因為只剩下單一語言而失去活力。

結語:誰才真正「冇用」?

真正需要被質疑的是香港是否仍有能力承載文科所帶來的養分。因為一個沒有批判、沒有語言張力、沒有想像力的城市,才是真正「冇用」的城市。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