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怪異」行為有了邏輯:探討那些我們看不懂的「努力」

Anne
·
·
IPFS
·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人,他們做出一些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決定。比如,一個腰椎有問題、走路都困難的人,卻堅持天天去健身房運動;一個有能力送長期臥病在床的伴侶去專業機構的人,卻寧願自己受罪,親自照顧到身心俱疲。

這些行為,從外人看來,是「怪異」且「不理性」的。但如果我們深入探討,會發現這些怪異行為的背後,往往有著一套當事人自己深信不疑的內在邏輯



逃避與掌控:怪異行為的核心驅動


許多看似不合邏輯的行為,其實是為了逃避更深層的恐懼或麻煩

對一個害怕針灸和物理治療的人來說,去健身房運動,提供了一個「看起來很努力」的替代方案。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麻痺」**。她可以對自己說:「我已經很努力了,你看,我每天都在流汗,在運動。」這讓她感到心安,並且可以合理化自己不去面對真正問題的行為。

同時,這種行為也帶給她一種虛假的掌控感。當她的人生被各種無法控制的因素(如伴侶的疾病、身體的疼痛)所困擾時,她需要找到一個自己能完全掌控的領域。在健身房裡,她可以控制自己做什麼動作、流多少汗,這讓她感覺自己「還能做點什麼」,而不是完全被命運擺佈。



犧牲與認同:建立自我價值的基石


另一種怪異行為的邏輯,來自於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自我認同

一個明明有能力,卻不願將伴侶送去專業機構的人,她的內在邏輯是:我的價值來自於我的犧牲與付出。對她而言,將伴侶送走,可能被解讀為一種「放棄」或「不夠愛」的表現。這與她一輩子以來所建立的「為家庭奉獻」的自我形象產生巨大衝突。

她寧可選擇自己心力交瘁,也不願打破這個長久以來支撐她人生的核心信念。她看似在照顧伴侶,其實是在維護自己的存在價值。她的行為,是在無聲地對外宣告:「你看,我多麼偉大,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



打破表象,才能真正理解


因此,當我們看到一些看似不合邏輯的行為時,不應該只用「為什麼她這麼傻?」來批判。

試著去理解行為背後的情感驅動:她是在逃避什麼?她在害怕什麼?她想證明什麼?

當我們能夠理解這些潛在的邏輯,就能明白,那些看似荒謬的行為,其實是當事人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而發展出來的獨特生存策略。它們是掙扎、是痛苦、也是無聲的吶喊。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