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中的台灣2:中西太極圖

x_p
·
(修改过)
·
IPFS
·
兩岸不是統獨問題,是太極問題

在我先前的文章《太極中的台灣:語法升級與動態式民主的想像》,我開始試圖以「太極圖」的概念來理解兩岸關係。當時這個想法尚在萌芽,只初步指出台灣是中國太極中的「小點」,但尚未描繪整個太極圖的另一半樣貌。


如今,我對這個圖像的理解更為清晰:

若以全球語法場來看,中國構成世界一半的太極,其中內含一個小點,台灣。這一半主要由極權秩序構成,民主自由僅佔小部分。而美國與西方則構成另一半太極,內部的主體是自由民主體制,其小點則是資本家與社會主義控制機制,也就是自由的陰影與制衡。


中國的專制場域,台灣作為象徵性洩壓點

從太極結構來看,中國是一整塊「結構性秩序壓力場」。儘管中國內部也有其民主形式與地方活力,但整體而言,相對西方仍是高壓與集中,因此需要一個「小點」來吸納矛盾、測試語法、緩衝節奏,才能維持穩定的太極流轉。

這就是台灣所扮演的象徵性角色,不偉大,也不神聖化,只是一個看似自由擺爛的台灣,成為中國的參照與秩序對照,協助其維穩與調頻。

台灣的模糊、鬆散與去主軸性,使它自然扮演一種「文明壓力的象徵性洩口」。簡言之,台灣是中國語法穩定所需的「容錯緩衝區」。


因此,無論是台灣激進追求獨立,或被完全統一,乃至台灣自身若走向集權極端,其實都在破壞太極的能量平衡。西方不要以爲台灣的不穩定只會給中國帶來麻煩,更可能是全球太極場的塌陷。因為在全球化後,中國的語法壓力早已外溢,太極的平衡點已轉移至全球,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所以,台灣是否是中國的一部分?答案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是中國最不一樣的那一部分。


西方自由主體的節奏平衡與資本小點的膨脹

太極的另一半是西方文明,一整塊放任的自由與民主。這種自由雖鬆,但並非無序,而是透過資本家作為「語法的上帝」來導引節奏。競爭、自願與市場驅動構成這個體系的自我運轉,而其中的「小點」,資本極權與政府社會主義的調配機制,正是維持這一半太極穩定的關鍵。


然而,如今這個小點過度膨脹:

無論是矽谷科技巨頭、華爾街金融霸權、還是軍工產業資本,他們都已失去可控性,導致西方語法結構內部節奏崩解。

當這一半太極開始失衡,中國這一半也受影響。台灣作為小點,最容易感知能量震動,因此開始出現躁動、失序,試圖主導自己的方向。


這時,部分台灣人誤以為「這是機會」,但實際上當太極能量翻騰時,最先被捲走、消失的,永遠是「小點」,而不是那一整塊。大塊的秩序頂多混亂,但不會消失;小點的能量,則往往直接崩解。

西方的資本家雖然是小點,但他們有一個關鍵優勢:流動性。他們可以轉移資產、逃離風暴。但台灣是一塊土地,逃不掉,只能硬撐在太極風暴中心。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世界規律,不是中國特色

要真正維持穩定,兩岸之間就不能走向純粹的統一或獨立,而是進入一種動態模糊的太極關係。我理解,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維持現狀」是難以接受的模糊態,但從太極語法來看,真正穩定的秩序從來不是二元選項。中國當然有能力武統台灣,但是之後呢?太極是天道,它的運作從來不關乎某一方的意志。

歷史早已說明:物極必反。中國若強行統一台灣,也許會在一段時間內更強盛,但之後必然由盛轉衰。

這不是針對中國,而是普遍的規律:

• 為何歐盟沒辦法徹底統一?

• 為何英國退出歐盟?

• 為何美國陷入內部分裂與爭吵?


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當能量過大,為了延續穩定而必然出現的「分化」。整個地球的穩定從來就不是二元對立,而是一種介於統與獨之間的灰域態:模糊、可變、共振而非歸一。如果整個中國都能完全集中,那就不會有什麼「民族自治區」的設計了。


小結

我認為兩岸問題,從根本上講就不是統獨之爭,也不是什麼九二共識、一國兩制,更不是自由對抗威權的戲碼。真正的問題是太極語法的失衡與重組。

而我們該做的,是以太極語法來重新理解、定位兩岸關係,否則討論只會陷入語義泡沫與立場焦土。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x_p每篇文章皆為拼圖的一部分,若有興趣,最好依照順序觀看。 從各國文化分析到世界語法地圖,從語法出發重新審視台灣價值,摸索全球化語法與下一代文明雛形。 旭———餘燼·烈焰 [email protected] https://taiwansyntax.carrd.co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亞洲版「文藝復興」3:從台灣太陽花到獨立遊戲到柯文哲

台灣文化分析第一篇:浪流連

台灣文化敘事探索
10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