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完票又要罷免,這到底是民意還是任性?

Anne
·
·
IPFS
·
面對近期的大罷免,我原本不想多談政治,卻忍不住想問:我們真的懂民主嗎?當選票變成一場短線操作的情緒遊戲,民主還剩下什麼?我並不支持任何特定人物,但我支持一種成熟的政治態度——對選擇負責,對制度尊重。

我一向不喜歡討論政治,總覺得那是個充滿爭吵、分裂與操弄的場域。但這次的大罷免事件,讓我忍不住想說點什麼。

投完票又要罷免,是情緒還是民主?

第一次聽到有人發起「大罷免」時,我的反應是錯愕的——民眾真的這麼幼稚嗎?才剛選出來的人,沒過多久,就要被罷免?這種做法,與其說是在表達民意,不如說更像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情緒發洩。

民主制度給了我們選擇的權利,但這份權利背後也應該有相對的責任。一邊享受選舉的刺激與掌控感,一邊又在結果不合己意時喊出「換人」,這樣的態度真的成熟嗎?

選擇的背後,是承擔的能力

民主不該是「不喜歡就退貨」的機制。選擇是一時的,承擔卻是長期的。當一場選舉的結果出來,無論高興與否,我們都應該尊重它,給時間檢驗政績,給制度運作空間。如果我們習慣動不動就發動罷免,民主制度本身也會跟著變得不穩定。

我不是在替任何一位政治人物辯護,我只是對這種「否定自己選擇」的集體行為感到困惑。我們總說民主是需要學習的,但除了學會怎麼投票,我們也得學會怎麼不後悔——而不是只要結果不合預期,就怪東怪西、要求推翻。

大罷免失敗:是輸贏,還是一次集體學習?

當我聽到這次的大罷免最終沒有成功,我反而感到一絲欣慰。不是因為誰留下來、誰被打敗,而是因為多數選民最終選擇了不配合這場政治鬧劇。他們也許不是完全滿意現狀,但更明白不能讓政治操作牽著鼻子走。

這次的事件,也許該被當作一場公民教育的契機。民主不是靠激情與煽動撐起來的,而是靠冷靜、理性與願意承擔的態度慢慢累積。與其問罷免成不成功,不如問自己:我們是否更理解了制度的可貴與選票的分量?

民主不是兒戲,而是一種責任

我們每一次投票,不只是為自己選出一個人,更是向社會展現我們對制度的信任。如果投完票就想反悔,那麼選票的意義也將逐漸淪為工具而非價值。

民主的成熟,不在於能不能罷免,而在於我們有沒有耐心去等待、去檢驗,甚至去承擔錯誤的後果。

希望這次的經驗,能讓我們集體學會:
不是每一次失望都該翻桌,不是每一場選舉都能馬上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真正的改變,不是靠反覆罷免,而是靠理性堅持與長期參與。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