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庆直接发钱?——一个在地的外国人,写给这片土地的注脚
今天是8月31日,马来西亚国庆日。
外头放着假,超市里堆起了小国旗,平日里繁忙的公路变得冷清,车里的广播主持人也从英语切换为马来语做着国庆的特别直播。我一边开车一边想,其实我对马来西亚的历史了解,最初也就停留在“郑和下西洋”和“马六甲王朝”。
后来真正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当地人吃饭聊天,才慢慢体会到这个国家其实比“多元文化”和“热带水果”更复杂。

📜“华人”不是游客,而是根植下来的另一条血脉
马来西亚不是中国的后花园,华人在这里也不是“漂泊”的角色。相反,这个国家的历史里,华人一直在。
不是从郑和开始的——比郑和更早,中国人就已经下南洋来做香料、陶瓷、生丝的生意了。海风里的福建话、粤语、客家话一代一代地扎根,在今天的巴刹、茶餐室、夜市中仍然活得有声有色。
我记得第一次去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博物馆,看到那些保存完好的细瓷餐具、凤眼格窗、缠着金线的婚服,有种恍若隔世的恍惚。
这份文化,是混血,是杂糅,是漂洋过海的结果,却也异常地本地化。
历史上,“峇峇娘惹”一词用来指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多个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峇峇娘惹的词源来自马来语和印尼语中的“anak”(孩子),意指当地出生的后代。
土生华人社群在东南亚的起源可追溯至12世纪。远在2000多年前,许多南方中国商人就积极从事贸易,但直到13世纪,才在爪哇岛和马来半岛的城市中建立了第一个永久定居点。
这种身份在华人社群中逐渐形成,源于中国商人与当地女性通婚,并采纳了东南亚的社会习惯和当地语言。
“峇峇”是对土生华人男性的尊称。严格来说,土生华人指的是在海峡地区长期居住的华人后裔,与19世纪中国移民的本地出生子女不同。而“娘惹”则是对土生华人女性的称谓。
https://www.babanyonyamuseum.com/zh/peranakans/
👑 为什么“马来人优先”?理解比判断重要
在刚来马来西亚的那一年,我不太能理解“马来人优先”的政策。
后来和同事聊天、读了一些历史书才知道:这是一场长期的历史交易。
殖民时期,英国人将族群分工制度化——马来人守在农村种稻、华人进城市打矿做生意、印度人进种植园。这不是自然分配,是系统设计。
所以当英国人准备把政权“交还”时,是交还给谁?他们选择了“土著”,也就是马来人。
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种种——马来人的大学配额、购房政策、政府岗位机会,都是在这种政治交易和制度延续下发生的结果。
这不是简单的公平与不公平问题,更不是懒惰与勤劳的问题,而是:谁是这块土地的原住?谁握住了国家机器的钥匙?谁在历史叙事中被定位为“主人”?
📱 年轻一代华人:很中国,也很马来西亚
我在JB生活的这几年,认识了很多马来西亚的年轻华人。
他们会带我去吃祖传三代的福建面,也会在IG上发纯英文的vlog。他们会用粤语、福建话骂人,但看中国热门电影电视剧。他们看微博热搜,也刷小红书,评论区语气就像一个典型的“中国网民”。
但你问他们:“你们是中国人吗?”
他们会告诉你:“我是马来西亚人。”
这种“既在场又在外”的文化位置,是我最感兴趣的。他们用中文接入了中国的信息流,但身份认同非常清楚地属于这片土地。他们不是漂泊中的移民,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只不过用中文思考世界。

💸 eMADANI 的 100 马币
2025年,马来西亚政府又发钱了——是给所有18岁以上公民发放的一次性100马币的电子钱包补贴。在8月31日国庆日当天直接存入MYKAD账户,只要出示身份证就能买单,用于购买必需品,包括基础食品、药品、学校用品和清洁用品等,全国超过4100家参与计划的零售店,包括Mydin、Lotus's、Econsave和99 Speedmart等。全国约2200 万名年满18 岁的马来西亚人受惠。
虽然不多,但能看到政府在尝试用这种小额手段,让年轻人、低收入群体感受到一种“国家还记得你”的存在感。

🌀 最后,不用歌颂,也不必挑剔
马来西亚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
这里有山有海、有口音不同的问候方式,也有历史的创伤、族群的拉扯、身份的多重。
如果你问我,马来西亚像什么?
我觉得它像一张还没画完的拼图,边角有点破,颜色有点旧,但每一块都有独特的纹理,拼在一起是复杂但活着的样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