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历史性意义及其中文的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历史性意义及其中文的翻译出版
(2015.10.19 北京外国语大学拉丁语言文化中心讲座)
赵建敏
一、奥斯定的生平
奥古斯丁,天主教通常译为奥斯定(拉丁语: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罗马帝国末期北非的柏柏尔人,生于塔加斯特城,即现今阿尔及利亚境内的苏格艾赫拉斯(Souk Ahras)。母亲圣妇莫尼加是基督徒,父亲临终前才皈依成为基督徒。因为奥斯定曾任天主教会在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所以通常又被称为希波的奥斯定。
奥斯定13岁既开始学习雄辩术,17岁到迦太基(坐落于非洲北海岸现今突尼斯的一座城市)学习修辞学,同时与一位地位低下的女子同居,18岁时生育一子。19岁加入摩尼教,20岁完成了罗马帝国的三级教育学历(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30岁时跟随米兰主教圣盎博罗削学习天主教信仰和神学,33岁时彻底皈依天主教接受了洗礼。接受洗礼后的公元387年,奥斯定回到非洲并加入到神职班,42岁时任希波城主教(希波即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Bone)。76岁时去世。后被列为圣人。
(图片来自网络)
二、奥斯定所处历史及教育背景
奥斯定所受教育是古罗马的古典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彻底征服希腊城邦国并建立起庞大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语: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缩写为SPQR),中国史书称之为大秦、扶菻。此时,国家管理模式是共和制,实际权利掌握在由贵族组成的百人元老院(拉丁语为Senatus,意为长者),由元老院任命有任期的两名执政官共同管理国家各项事物。执政官拉丁语为consul,意为“走在一起的人”。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 )就是当时的执政官之一,与庞培和克拉苏结成前三头联盟。凯撒率军征服高卢人(今法国地区)、日耳曼人(今德国地区),不列颠人(今英伦岛)后,获得巨大声望,被任命为高卢总督。此后,克拉苏在东征时阵亡,罗马的三头统治不保,而凯撒仍然在外统帅着罗马大军。元老院随下令凯撒返回罗马,但军队不得渡过卢比孔河。凯撒思忖再三,最终率领部队渡过卢比孔河,强迫元老院任命自己为独裁官。此后,凯撒东征西战,最后又打败庞培,强迫元老院任命自己为终身独裁官。至此,罗马共和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向罗马帝国的实质转变,只差帝国皇帝的名分了。公元前44年,元老院派人将凯撒刺死,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后来打败安东尼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创立元首制,加封号奥古斯都(Augustus,拉丁文意为尊贵的、神圣的)。他名字的正式全称为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1] 皇帝被称为Imperator(英文Emperor),其拉丁文原意为“指挥官”,后来专指罗马皇帝,但最初几位罗马皇帝都自称为国家的“第一公民”(princeps civitatis)。此外,罗马日历原来的Sextilis月份(拉丁文意为第六个月)以皇帝奥古斯都名字改名为Augustus(英文August,即今日日历的8月份)。这个月份被安排在以他养父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名字命名的月份Julius(英文July,即今日日历的7月份)之后。有十三世纪学者认为,奥古斯都也将以自己名字命名月份的天数改为了如同上一个月一样的31天,但后世学者研究认为罗马日历这个月份原来就有31天。
奥斯定出生前40年的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宗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将原拜占庭城市扩建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之城)。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死后,统一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410年8月24日,西哥特人亚拉里克一世攻陷了罗马城。452年,匈人国王阿提拉进兵亚平宁半岛。455年6月2日,汪达尔人攻陷罗马城,并造成毁灭性破坏。此后,原西罗马帝国地域内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西哥特人军队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宣告结束。当然,这里所谓的“东西罗马帝国”只是后代人的称谓,那时人们并没有这种称呼,只有一个“罗马帝国”的称呼和概念,只是这个罗马帝国有两个东西首都而已,西京是罗马,东京为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结束后,其地域为不同蛮族部落所拥有,成为各自拥有实权的王国,但他们名义上仍然承认东罗马帝国的皇帝。[2]
拉丁语本为罗马人使用的语言,在征服希腊城邦成立帝国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在罗马帝国时期基本上有古典拉丁语(Classical Latin)和通俗拉丁语(Vulgar Latin)两大类。事实上,这两类拉丁语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同时使用的。例如,西塞罗的演讲有时就用通俗拉丁语(Sermo Vulgi)。古典拉丁语是书面语言,通俗拉丁语一般作为口语,类似于中文的文言文和白话文。古典拉丁语相当稳定,从帝国时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在罗马帝国结束后,古典拉丁语并未完全终结,中世纪的各种书面用语仍然以拉丁语为主。天主教会则一直将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延续至今。通俗拉丁语却多有改变,逐渐演变成今日拉丁语系的诸多语种(如意、西、葡、法等),当然也影响到日耳曼语系的诸多语种(如德、英、荷等)。
此外,罗马人对希腊文化推崇备至。罗马皇帝以征服者的身份甚至将希腊艺术建筑的精粹整体搬运到罗马。这一方面是在体现罗马皇帝的功绩,一方面也是因着对希腊文化的崇敬。罗马城以及罗马帝国内诸多希腊艺术遗存为此提供了足够的佐证。那时,大批希腊学者来到罗马办学,罗马社会吹起一股希腊风,将希腊文化视为一种时尚,许多富家子弟纷纷负笈希腊,到雅典等城市专攻希腊哲学和修辞学。稍后于奥斯定的波爱修斯(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 c. 480-524) ,甚至有计划要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著作全部翻译成拉丁文。波爱修斯被称为“最后一位罗马人”,他阐释为何生为何死的著作《哲学的慰籍》(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在中世纪非常流行。 他的这种想法,一方面体现出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推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拉丁文在当时的重要性。西罗马帝国结束后,拉丁语文学著作在天主教会内得以保留下来。东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最初也一直沿用拉丁语,只是在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483年-565年,统治期为527-565年)之后,拉丁语在官方才逐步为希腊语所取代,而他编纂的《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就全部是拉丁文,奠定了欧美大陆法系的基础。东方教父们更多则用希腊文写作。
[1] 他出生时由父亲起名叫Gaius Octavius(即屋大维)。公元前44年,被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收为养子时改名为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us。公元前42年,被任命为罗马的大司祭时,更名为Gaius Julius Caesar Divi Filius。公元前38年,被任命为军队统帅后,改名为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公元前27年,由元老院选举加封号奥古斯都,正式名称为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
[2] 这些蛮族王国中的法兰克王国不断壮大,到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时已经征服了原西罗马帝国地域内众多的王国,王朝的国王查理曼(拉丁语Carolus Magnus,法语Charlemagne,742年-814年)随在罗马由教宗良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的加冕标志着西罗马帝国地域内的王国们已经不再甘愿做东罗马帝国皇帝的附庸了。东罗马帝国皇帝米歇尔一世在812年收到查理曼加冕的消息后,也只能祝贺查理曼的 了。查理曼深爱圣奥古斯丁的著作《天主之城》。继位的查理曼之子于公元840年去世后,法兰克王国组成的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东西中法兰克王国。公元900年左右,东法兰克王国势力崛起,东法兰克王国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于962年由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um Imperium)皇帝,其地域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1512年之后,这个帝国的全称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帝国内的王国、公国等也多有争执和征战。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世被斩首。1804年,拿破仑称帝。1806年8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匈牙利国王在拿破仑的威逼下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及罗马人的皇帝的称号,只保留匈牙利国王称号。至此,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完结。当然,这与东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任何瓜葛了。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后人因为君士坦丁堡由原来的拜占庭城扩建而来也称之为拜占庭帝国,但他们自己从未这样称呼过,仍然称呼自己为“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首都仍然延续着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建城时的称呼,称之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东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一直是拉丁语,但大多数人仍然使用希腊语,直到公元621年后官方语言才改为希腊语。东罗马帝国一直受到东边的波斯帝国(即今伊朗一代)的威胁。公元611年波斯帝国占领了卡帕多西亚及叙利亚地区,东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市安提约基雅也被占领、618年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621年完全占领了埃及并将“真十字架”遗存掠走,占领埃及切断了东罗马帝国的粮仓。至此,东罗马帝国已经丧失了四分之三的区域。公元621年时,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一世命令将官方语言改为希腊语,并且去掉奥古斯都(Augustus)的头衔,改为希腊语的Basileus(希腊语Βασίλης,意为统治者)。公元632年,波斯帝国遭到其地域内迅速壮大起来的阿拉伯人的攻击,伊斯兰哈里发领导的阿拉伯人很快击败波斯帝国,其语言和宗教均被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所取代,651年波斯帝国灭亡。波斯帝国所有版图均被伊斯兰哈里发占据。此时,阿拉伯伊斯兰又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劲敌。公元678年,阿拉伯舰队直扑君士坦丁堡,结果三分之二的军舰被东罗马帝国海军的新型秘密武器“海洋之火”所毁灭(所谓“海洋之火”就是投石器投射出去的物体在遇到军舰时会起火燃烧),伊斯兰哈里发(哈里发即继承者)政权被迫与东罗马帝国签订了三十年的和约。此后的第八世纪,君士坦丁堡顶住了阿拉伯人的多次攻击。随后,东罗马帝国地域内的各个王国不断兴起。1204年4月13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威尼斯共和国的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率领下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攻陷,但1261年被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吞灭君士坦丁堡,至此,东罗马帝国彻底灭亡。

(图片来自网络)
三、古罗马文学
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强大和富裕,也带来古典拉丁语的繁荣,形成了拉丁语规范统一,词汇丰富,句法完善,表达准确,表现力强等特点。故此,古罗马文学也应运而生。古罗马文学是以拉丁文写作的文学,早期多模仿希腊文学,缺少原创性。此后却形成了所谓的黄金白银时代。
拉丁语文学的黄金时代(公元前1世纪左右)以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前43年)、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年或100年~前44年)、尼波斯(Cornelius Nepos,前99年~前24年)、萨卢斯特(Gaius Sallustius Crispus,前86年~前35年或34年)、卡图鲁斯(Gaius Valerius Catullus,约前84年~约前54年)、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年~前19年)、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前70年~前19年)、李维(Titus Livius,前59年~公元17年)、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年~公元17年)等人为代表。西塞罗曾任罗马执政官,以书信和演讲词著称,著有《论演说家》、《论共和国》等著作,在安东尼与屋大维的权争中,西塞罗与屋大维结成同盟在元老院大张旗鼓反对安东尼,后被安东尼派人刺死。凯撒以第三人称描述征服高卢的叙事性著作《高卢战记》闻名,他与庞培和克拉苏结成罗马的前三头同盟,公元前49年打败庞培成为唯一的终身独裁者,罗马帝国的实际缔造者。尼波斯以史学和传记著名,著有《名人传》、《年代学》等著作。萨卢斯特则以历史著作闻名,著有《喀提林战争》、《朱古达战争》等历史著作。卡图鲁斯以直白的抒情诗著称。维吉尔以表达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的田园诗、史诗著称,名作为《埃涅阿斯记》。贺拉斯以诗歌及探讨诗歌艺术和翻译闻名,有《讽刺诗集》、《长短句集》、《诗艺》等。李维则以142卷历史著作《罗马史》而闻名。奥维德以希腊和罗马的神话题材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著有《爱情诗》、《变形记》等。
拉丁语文学的白银时代(公元后1-2世纪)以塞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4年-公元65年)、昆提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35年-95年)、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55年-117年)、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年-79年)、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61年或62年-113年)、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约124年-170年以后)等为代表。塞内卡以哲学、辩论和悲剧作品而闻名,著作有《安慰》、《道德论》、《特洛伊妇人》等。昆提良以修辞学和教育为主,著有《长篇雄辩术》、《短篇雄辩术》和《雄辩家的培训》。塔西陀是历史学家,曾任罗马执政官,著有《编年史》、《历史》和《日耳曼尼亚》。老普林尼著有37卷《博物志》,以科学和散文著作为主。小普林尼是老普林尼的养子,曾任执政官,有9卷信札选集留世,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阿普列尤斯以哲学、散文和小说著作闻名,小说《金驴记》(又称《变形记》)非常流行。
此后一段时间的拉丁语文学著作主要以基督徒作家为主(拉丁教父们)。例如戴尔图良(Quintus Septimius Florens Tertullianus,155年-240)、圣西比廉(St.Cyprianus,200年-258年)、拉克坦提乌斯(Lucius Caecilius Firmianus Lactantius,250年-325年)、圣盎博罗削(St.Ambrosius,340年-397年)等。戴尔图良被称为“拉丁基督宗教之父”,著作颇丰无法一一列举,仅举几例如《为基督徒辩护书》(Apologeticus pro Christianis)、《论灵魂》(De Anima)、《论祈祷》(De Oratione)、《论洗礼》(De Baptismo)、《论忏悔》(De Paenitentia)、《论基督的肉身》(De Carne Christi)、《论肉身的复活》(De Resurrectione Carnis)等著作。圣西比廉出生在非天主教家庭,后来皈依天主教,并任迦太基主教,以其《论天主教会之合一》(De Ecclesiae Catholicae Unitate)而著名。拉克坦提乌斯被称为“基督徒西塞罗”,著有《论天主的工程》(De Opificio Dei)、《神圣制度》(Institutiones Divinae)、《论天主的义怒》(De Ira Dei)、《论迫害者之死》(De Mortibus Persecutorum)等著作。圣盎博罗削是米兰主教,奥斯定受其影响脱离摩尼教皈依到天主教,其主要著作有《论信仰》(De fide ad Gratianum Augustum)、《论牧灵职务》(De Officiis Ministrorum)、《论圣神》(De Spiritu Sancto)、《论道成肉身之主的圣事》(De incarnationis Dominicae sacramento)、《论奥迹》(De Mysteriis)等。此外,与奥斯定同时的圣热罗尼莫(St.Jerome,347年-420年)在耶路撒冷将希伯来文《旧约》和希腊文《新约》翻译成了通俗拉丁文,也就是通俗拉丁文圣经(Biblia Vulgata)。为让大众更好地理解基督信仰,基督徒作家的拉丁语著作更多地倾向于通俗拉丁语。热罗尼莫曾声称,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他特地采用普通人所说的口语。奥斯定也是如此,他所著《忏悔录》及《论天主之城》采用的拉丁语更趋向于通俗拉丁语(ad usum vulgi)。

四、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历史性意义
在与上述拉丁文学著作的比较中,《忏悔录》的历史意义才清楚可见一览无余。
1. 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是有史以来拉丁文学著作中的第一部自传体著作。无论拉丁文学的黄金或白银时代,都没有自传体著作。拉丁文学自传体著作始自圣奥斯定。同时,这本自传体著作的切入点,不是记述个人生活或事业中的重大事件或成就,而是作者内心寻找发现皈依探索生命终向之天主的个人生命历程。外在看来,本书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有人分成两部分,有人分成三部分),但其内在主线就是奥斯定内心发现天主之伟大的生命历程。事实上,开始本书的首句“主,你是伟大的,实在应受赞美:你的大能无限,你的智慧无穷。”(magnus es, domine, et laudabilis valde: magna virtus tua, et sapientiae tuae non est numerus.)与结束本书的末句“向你祈求的,在你内寻找的,叩响你门的:这样的人,才会获得,才会找到,才会豁然洞开”(a te petatur, in te quaeratur, ad te pulsetur: sic, sic accipietur, sic invenietur, sic aperietur.)遥相呼应:首句的肯定就是本书所记述的,作者用生命所祈求、寻找和叩门的结果。无论如何,本书的自传体开创了拉丁文学历史创作的一项先河。
2. 心理学著作:《忏悔录》是有史以来拉丁文学著作中的第一部心理学著作。作者深入剖析自己的心理,对孩童时代的惧怕(1.9)、讨厌(1.14)、喜爱、失望、痛苦(7.7)、不安、野心、骄傲、恶作剧(2.4)、灵肉争战(8.11)等心理进行了坦白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并且试图找到这一切心理状况的根源。这在拉丁文学著作中也是独树一帜,前所未有,开后世心理学研究之先河。
3. 哲学著作:《忏悔录》无疑是一部深入探讨哲学问题的哲学著作。当然,奥斯定在《忏悔录》中对哲学的探讨并非如其前贤们的拉丁哲学著作那样系统抽象地探讨哲学问题,在这一点上,奥斯定的哲学探讨也完全不同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抽象探讨方式。相反,《忏悔录》以生活的经验为前提,直接进入到哲学探讨中最为深刻的核心问题,诸如认识的问题、知识来源的问题(10.10)、宇宙渊源的问题(11.5-6)、善恶的问题(7.3)、时间与运动(物质)的问题(11.16-29)。
4. 神学著作:《忏悔录》无疑是一部探讨神学问题的神学著作。在探讨神学问题上,它也不同于之前或同时的其它神学著作,甚至不同于奥斯定自己的其它神学著作(例如《天主之城》,《论三位一体》等)。这部神学著作也是由生活经验入手,直接进入到神学探讨中最为深邃的问题中,诸如天主的存在、天主存在的方式、认识天主的途径问题、天主的唯一与永恒(7.4)、天主的至善至美(10.27)、基督救赎的唯一性(7.19)、人与天主的关系问题、圣经的启示问题(12.31)、三位一体的问题(13.5)、死亡和审判的问题等等。这些显然都是神学中最为深刻不易探讨的课题。
5. 神哲学著作:《忏悔录》更是一部将哲学和神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著作。由奥斯定之前的贤哲们的拉丁著作不难看出,哲学探讨和神学探讨(或教义论述)基本上是彼此分离独立成题的探讨。奥斯定之前或同时的拉丁教父们的著作,基本上也都是在单独论述神学或教义或护教。《忏悔录》首次将哲学探讨与神学探讨融为一体。例如,在柏拉图派哲学探讨中发现对天主的探讨,同时又指出其不足(7.9),在探讨一切存在皆善的哲学命题中来探讨天主的存在及其至善(7.12-13)。《忏悔录》是一部用信仰和理性的双翼飞向天主的生命之书。
6. 修身著作:《忏悔录》是一部讲述如何修身的著作。中国文化中很早就讲究修身。例如秦汉时期的《大学》所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论语》所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就是在讲如何克制耳目口鼻心来达致修身的目的的。奥斯定的《忏悔录》恐怕也是古罗马拉丁文学中的第一部论述修身的著作。古罗马文化喜欢饮酒、角斗、剧场、浴场等文化。奥斯定《忏悔录》特别论述了要修身,应该如何对待情欲、食欲、嗅觉、听觉、视觉、傲慢、虚荣等诱惑(10.30-41)。
7. 雄辩术著作:《忏悔录》也是一部雄辩性著作。雄辩术被视为拉丁文学中的精华之一,故此拉丁文学的巨匠们无一不精通雄辩术,更有以雄辩术为题著书立说阐述雄辩理论技巧者(如昆提良)。奥斯定在《忏悔录》中也娴熟地运用了雄辩术来阐述自己对天主的认识(1.1-2),因为他本人就是教授雄辩术的教师(4.2)。
8. 修辞学的著作:《忏悔录》同时也是一部修辞学著作。这似乎应该是一种必然,因为奥斯定也是一位教授修辞学的老师(9.2)。这种修辞学的运用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毋庸特指。阅读其拉丁文原著的语言,其诗歌般的韵味,朗朗上口,合辙押韵,文辞优美。
9. Confessiones《忏悔录》:《忏悔录》是一部融自传、心理学、哲学、神学、诗歌、教育、认识论、宇宙论、雄辩术、修身术于一体的著作。拉丁文confessiones是名词,源自拉丁文动词confiteor,有承认、宣认、声称、声明之意,即承认某人的胜利,承认自己的过错,宣认自己的信仰,声称自己的清白,做出某种声明等。故此,奥斯定用confessiones一词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承认,宣认他开始本书的那句话:“主,你是伟大的,实在应受赞美:你的大能无限,你的智慧无穷。”
五、《忏悔录》的中文翻译出版
奥斯定《忏悔录》的中文翻译出版的版本很多。既有全本翻译,也有节选翻译;既有中英文对照,也有单独英文出版;既有为研究所用的,也有为简单阅读所用的;既有为启迪智慧而出版的,也有为学习英文而出版的;既有以汉译名著之名出版的,也有以情感生活之名出版的。在此,我们无法一一评述,仅将主要翻译版本的第一章第一段罗列于后稍作比较。孰优孰劣还需要读者自己去甄别。这些不同翻译版本中似乎只有周士良和吴应枫的翻译直接译自拉丁文原文,其余均译自不同的英文版本。也有人认为吴应枫的翻译是由法语译本译出的,尚待确认。此外,由下面所列中文出版社所用丛书名称以及诸多不同类型出版社,我们也可以管窥到奥斯定《忏悔录》一千六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力。
拉丁文: magnus es, domine, et laudabilis valde: magna virtus tua et sapientiae tuae non est numerus. et laudare te vult homo, aliqua portio creaturae tuae, et homo circumferens mortalitatem suam, circumferens testimonium peccati sui et testimonium quia superbis resistis; et tamen laudare te vult homo, aliqua portio creaturae tuae. tu excitas ut laudare te delectet, quia fecisti nos ad te et inquietum est cor nostrum donec requiescat in te. da mihi, domine, scire et intellegere utrum sit prius invocare te an laudare te, et scire te prius sit an invocare te. sed quis te invocat nesciens te? aliud enim pro alio potest invocare nesciens. an potius invocaris ut sciaris? quomodo autem invocabunt, in quem non crediderunt? aut quomodo credent sine praedicante? et laudabunt dominum qui requirunt eum: quaerentes enim inveniunt eum et invenientes laudabunt eum. quaeram te, domine, invocans te et invocem te credens in te: praedicatus enim es nobis. invocat te, domine, fides mea, quam dedisti mihi, quam inspirasti mihi per humanitatem filii tui, per ministerium praedicatoris tui.
传统英文(English translated by William Watts,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1912年)(原书注释标注在正文侧面):
Great art thou, O Lord, and greatly to be praised: great is thy power, and thy wisdom is infinite. And man, who being a part of what thou hast created, is desirous to praise thee ; this man, bearing about his own mortality with him, carrying about him a testimony of his own sin, (even this testimony, that God resisteth the proud ;) yet this man, this part of what thou hast created, is desirous to praise thee ; thou so provokest him, that he even dehgliteth to praise thee. For thou hast created us for thyself, and our heart cannot be quieted till it may find repose in thee. Grant me, Lord, to know and understand what I ought first to do, whether call upon thee, or praise thee? and which ought to be first, to know thee, or to call upon thee? But who can rightly call upon thee, that is yet ignorant of thee? for such an one may instead of thee call upon another. Or art thou rather first called upon, that thou mayest so come to be known? But how then shall they call on him, in whom they have not believed? and how shall they believe without a preacher? And again, they shall praise the Lord that seek after him: for, they that seek shall find; and finding they shall praise him. Thee will I seek, O Lord, calling upon thee; and I will call upon thee, believing in thee: for thou hast been declared unto us. My faith, O Lord, calls upon thee, which thou hast given me, which thou hast inspired into me; even by the humanity of thy Son, and by the ministry of thy preacher.
现代英文(English edited by Hal M. Helms, Paraclete Press, Massachusetts, U.S.A., 2010年):You are great, O Lord, and greatly to be praised. Great is your power, and your wisdom is infinite. ① And man would praise you; man, who is but a small particle of your creation; yes, man, though he carries with him his mortality, the evidence of his sin, the evidence that you resist the proud; yet man, but a particle of your creation, would praise you.② You awake us to delight in your praise; for you made us for yourself, and our hearts are restless until they rest in you. Grant me, Lord, to know and understand which of these is most important, to call on you or to praise you. And again, to know you or to call on you. For who can call on you without knowing you? For he who does not know you may call on you as other than you are. Or perhaps we call on you that we may know you? But how shall they call on him in whom they have not believed? or how shall they believe without a preacher? And they who seek the Lord shall praise him. For they that seek shall find him, and those who find shall praise him. Let me seek you, Lord, by calling on you, and call on you believing in you, for you have been preached to us. My faith calls on you, Lord, the faith you have given me, the faith you have breathed into me through the incarnation of your Son, through the ministry of the preacher.③
1.周士良 译,《忏悔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1963年,350页(同一译者,《忏悔录》,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年,352页):
一、“主,你是伟大的,你应受一切赞美;你有无上的能力、无限的智慧。”①
一个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这人遍体带着死亡,遍体带着罪恶的证据,遍体证明“你拒绝骄傲的人”。②
①见《旧约。诗篇》144 首3 节;146 首5 节。译者按:奥氏所引《新旧约》文字与天主教《通行拉丁文译本》相合,而与我国通行基督教(新教)译本,卷数文字略有出入,故书中引文,据拉丁文直译。又《诗篇》,通行拉丁文译本,以9、10 两首,合为一首,147 首分为两首,故自第10 至147 首,与基督教本相差一首。
②见《新约。彼得前书》5 章5 节。
但这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你鼓动他乐于赞颂你,因为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主啊,请使我得知并理解是否应先向你呼吁而后赞颂你,或是先认识你然后向你呼吁。但谁能不认识你而向你呼吁?因为不认识你而呼吁,可能并不是向你呼吁。或许向你呼吁是为了认识你?但“既然不信,怎会呼吁?无人传授,怎会相信?”③ “谁追寻主,就将赞颂主”,④ 因为追寻主,就会获得主;获得主,也就会赞颂主。主,请使我向你呼吁,同时追求你;使我相信你,同时向你呼吁,因为你已经传授给我们。主,我的信仰要向你呼吁;你所给我的信仰,你通过你的“圣子” ⑤ 的人性,通过布道者的工作而灌输给我的信仰向你呼吁。
③ 见《新约。罗马书》10 章14 节。
④ 见《诗篇》21 首7 节。
⑤ 天主教教义,天主有三位,第二位圣子,降世成人,是为耶稣基督。
周士良所译《忏悔录》的序言(节选):1506 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 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 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笃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 Latina)和1896 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 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据此合校本移译的。
周士良:周士良(1914-1980.12.28),天主教耶稣会中国籍会士,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除文史外,尚精通音乐、音律。曾任上海唐墓桥达义公学(现上海市唐镇中学)校长和上海教区龚品梅主教秘书。精通拉丁文、法文等多种语文,从原文译出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和《福音概论》(法国耶稣会士余卞Joseph Huby原著)、《旧约以色列民族史》(法国耶稣会士戴业劳Henri Daniel-Rops原著)、《江南传教史》(法国耶稣会士高龙鞶原著)等书。周士良译《忏悔录》1962年完成,1963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重印15次以上,印数多流传广,圣奥古斯丁引《武加大译本》经文译自拉丁文原文,在出版时,译名经编辑加工改用基督新教译名。
2. 应枫 译,《忏悔录》(关于人生、命运、信仰和死亡的体验与思考),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315页(吴应枫 译,《圣奥斯定忏悔录》,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50年,291页。应枫 译,《忏悔录》,台中市光启出版社,1962年):
第一章 颂扬主,你是伟大的,是可赞美的;你有无限的能力,难数的智慧。人要称扬的,就是你。可是他,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浑身是死亡的朕兆,罪恶的痕迹和你讨厌的骄傲人们的证据。不管怎样卑微,他还是要歌颂你。实在,他的乐趣,就在歌颂之中:因为我们是造来为你的;我们的心得不到你,就不安宁。主,求你使我明了;先呼唤你呢,还是先颂扬你?先认识你呢,还是先呼唤你?可是,不认识你的人,怎会呼唤你呢?不认识你的人,只能在你以外,呼唤另一个对象。或许,呼唤你也会是认识你的前导。可是,那个人家所不信仰的,怎能去呼唤你呢?假如没有宣讲师,人家怎能去信仰呢?寻求主的人,将颂扬你:因为觅则获,获则誉。主,希望我在呼唤中寻觅你,一在信仰中呼唤你:因为我们已听到关于你的福音。主,你给我的信德,你通过了你圣子的人性和你宣讲师的工作,灌输于我的信德,正向你呼吁着。
吴应枫(1900?-1977年),耶稣会中国籍会士,上海南沙人,任震旦大学附中主任、金科中学校长多年。任上海教区虹口圣心堂司铎(本堂神父)时的1955年在“龚品梅反革命集团案”中被捕入狱,15年刑满后送去劳动改造,1977年在安徽白茅岭去世。1948年自拉丁文原文译出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以及甘兰(Fulbert Cayre)的《教父学大纲》。1954年由徐家汇天主堂土山湾印书馆印行。吴应枫的《忏悔录》译本比周士良1962年完成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的汉译本更早。耶稣会的出版机构台湾光启文化事业以“应枫”笔名出繁体汉字版,署译者原名的《教父学大纲》也由台湾光启社的繁体汉字版。北京上智编译馆曾出版吴应枫所译《教父学大纲》简体字版。大陆出版的“应枫”译《忏悔录》即吴应枫所译。
3. 许丽华 译,《忏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64页(同一译者,《忏悔录》(时代阅读经典文库),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264页):
一、“主,你真伟大,你应得到一切赞美:你有巨大的能力,你有无穷的智慧。” 一个人,被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歌颂你;这人全身带着死亡的气息,全身带着罪恶的证据,全身证明“你不接纳傲慢的人”。但这人,被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歌颂你。你感召他乐于赞扬你,因为你创造我们是为了你,心灵如不安息在你的怀抱中,便不会安宁。主啊,请让我知道并理解是应该先向你吁请而后歌颂你,还是应该先认识你而后再向你吁请?但谁能不认识你而向你吁请?因为不认识你而吁请,可能并不是向你吁请。无人传授,怎会相信?“谁追寻主,谁就将歌颂主”,因为追寻主,就会获得主;获得主,也就会歌颂主。主啊,请让我向你呼请,并让我追求你;使我坚定地信仰你,并且向你呼请,因为你已经教导给我们。主啊,我的信仰要向你呼请;你赋予我的信仰,你把你“圣子”的人性,通过布道者的工作而灌输给我的信仰向你呼请。
4. 徐蕾 译,《忏悔录》,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303页(同一译者, 《忏悔录》(西方学术经典译丛)(英汉对照全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全两册)744页):
一、 “你是伟大的,主啊,你受到伟大的赞美;你的力量强大。① 你的智慧无限。”② 人渴望赞美你。人只是你所创造的万物中渺小的一分子。人遍体带着他必死的命运,遍体带着他罪恶的证据,遍体证明“你拒绝骄傲的人”。③ 可是人,这个你所创造的万物中渺小的一分子,仍然渴望赞美你。
您鼓动着人们,让他们乐于赞美你,因为你创造我们正是为了您自己。我们的心灵如果不能在您那里安息,便无法得到安宁。主啊,请让我知道,朝向您的灵魂首先应该怎么做呢?是应该去恳求您的帮助,还是应该说出对您的赞美;是否在赞美您之前,灵魂必须先认识您。因为似乎很明显,没有人能不认识您而向您祈求;如果不认识您而祈求,那就可能并不是在向您祈求。也许是,一个人要能认识您,必须要先向您祈求?但是,“人未曾相信你,怎能祈求呢?无人传道,人又怎会相信呢?”④ 其实,“谁追寻主,就会赞美主”。⑤ 因为那些追寻主的人,就会获得主;获得了主,也就会赞美主。主啊,让我追寻您吧。我祈求着您的帮助。主啊,让我在对您的信心中表达我的祈求吧,因为您已经传道给了我们。主啊,我的信仰向您发出呼喊。这信仰,您已通过您的“圣子”的人性,通过您的传道者灌入我心。
5. 任小鹏 译,《忏悔录》(伟大的思想)(英汉双语),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2010年,204页:[1]
一、主啊!你是伟大的,任何赞美都当之无愧。你有无上的能力,无穷的智慧。主啊,人是你所造万物中的一分子,出于本性愿意赞美你。人遍体带着死亡的标记和原罪的记号,这是你要提醒他,你敌挡骄傲的人。但是,因为他是你所造的一部分,他仍愿意称颂你。一想到你,他就激动不已。如果不赞美你,他就无法获得满足。因为你造我们就是为了你自己,如不在你怀中安息,我们的心就不会安宁。
[…]
谁追寻主,谁就会赞颂主。因为凡追寻主的,就能寻见;寻见主的,就会赞颂主。主啊,我要追寻你,向你呼求。在我呼求的时候,我要相信你,因为你已经传授给了我们。主,我的信仰让我向你呼求,这信仰已经通过你道成肉身的爱子的感召和布道者的工作传递给了我们。
6. 向云常 译,《忏悔录》,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401页(本译本序言与周士良译本序言一样,译文也与周译一字不差,应该是用“向云常”之名翻印出版的周士良译本):
一、“主,你是伟大的,你应受一切赞美;你有无上的能力、无限的智慧。”[1]
一个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这人遍体带着死亡,遍体带着罪恶的证据,遍体证明“你拒绝骄傲的人”。但这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
你鼓动他乐于赞颂你,因为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 主啊,请使我得知并理解是否应先向你呼吁而后赞颂你,或是先认识你然后向你呼吁。但谁能不认识你而向你呼吁?因为不认识你而呼吁,可能并不是向你呼吁。或许向你呼吁是为了认识你?但“既然不信,怎会呼吁?无人传授,怎会相信?” “谁追寻主,就将赞颂主”,因为追寻主,就会获得主;获得主,也就会赞颂主。主,请使我向你呼吁,同时追求你;使我相信你,同时向你呼吁,因为你已经传授给我们。主,我的信仰要向你呼吁;你所给我的信仰,你通过你的“圣子” 的人性,通过布道者的工作而灌输给我的信仰向你呼吁。
7.任晓晋 王爱菊 潘玉莎 译,《忏悔录》,北京出版社,2004年(同一译者,《忏悔录》,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333页)。
8.徐玉芹 译, 《奥古斯丁忏悔录》(新潮世界名著),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402页。
9.唐 译/编译,《忏悔录》,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248页。
10.------,《忏悔录》(西方大师的智慧》,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247页。
11.------,《忏悔录》(世界思想学术名著文库》,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年,2册358页。
12.李 宏 编译,《忏悔录》,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
13.施忠连 编选,《向往上帝的真善美》--奥古斯丁《忏悔录》精粹(世界学术名著精华本),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73页。
14.林牧野 中译,《爱的歌颂—奥古斯丁忏悔录》,中英对读,精节本,中国基督教两会印行,2007年版(?)。
15.章雪富 著,《救赎:一种记忆的降临》--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至十三卷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219页。
16.张晖 谢敬 编译,《忏悔录--直面人性中最真实的情感》(“大师经典 通俗阅读”丛书),北京出版社,2008年,166页(同一编译者:《忏悔录》(学生必读的西方经典),北京出版社,2012年,142页)。
17.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发展中心 编译,《忏悔录》(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年,242页。
18.冯国超 主编,《忏悔录》(汉译世界名著经典文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301页。
19.张炜 译,《忏悔录》(世界名著宝库),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8年,总532页(与马基雅维里 著 贾志礼 译,《君主论》合辑出版)。
20.王敬超 译,《忏悔录》(旷世名典),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总574页(与费尔巴哈 著 张毅 译,《基督教的本质》合辑出版)。
大陆出版的英文版:
21.------,《忏悔录》(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推荐)(袖珍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年(英文版)。
22.[英] 爱德华 译,《忏悔录》,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英文版),201页。
23.F.J.Sheed 英译, 《忏悔录》(大学生英语文库)(英文版课外读物),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450页(施忠连 注释:对部分英文的解释参照了周士良译文)。
24.------,《The Confessions》,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英文版),330页。
25.------,《Confessions》(西学基本经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英文版)。
[1] 本译本是节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