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與永恆 - Lyon
與里昂的相遇,始於一場興起之為。
在抵達瑞士之前,申根需要從法國過境,讓我翻開地圖比劃著從法國到瑞士兩點一線的距離。最終,在巴黎、日內瓦和里昂之中,無比隨機的選擇了甚至連聽聞都很少的城市——里昂。比起南法和巴黎,里昂作為僅次於馬賽的第三大城市,也就此讓自己對法國的城市全貌粗淺的覆蓋到位。
城市的美,是構築在什麼的基礎之上呢?是人,或地貌,還是建築,是河流,或文化,還是舊時風物。站在Saône河的鐵橋之上,坐在河畔的人群並肩而靠,赭石、淺粉、明黃、純白的房屋以七層的高度臨河而立,樹遮住半壁的樓宇,商鋪規整而靜默,像眼前宛若被遺忘的長河。
這個城市的切面,和塞納河畔的巴黎底色相似到一個讓人訝異的程度。法式的審美似乎被嚴謹的包裹在建築的一致性,河流的寬度之中,不容人與時光輕易改變。
如果要為法國賦予一種顏色,那麼一定是和陽光的橙黃系相關的。於之相對,英倫則近似沉鬱的黑灰,瑞士有如翡翠的碧青。雖然對顏色的感觸,南法AIX那遍染小鎮的山吹色更為強烈,但有趣在法國城市的街巷也有著深淺不一的黃,像被拉低飽和度的初秋。梔子、薑黃、淺緗、赤金,時間越是進一分,顏色越會濃郁香醇一分。
城市像貯存在地底的酒罈,時光剝去殘酷的表意,只留下溫燙的鎏金烙印。年年不相同,卻又總相似如故。
人,還是需要一些一成不變的事物的。尤其在當下的世界,當變化的價值已經被抬升至不尋常的高度,在某些角落,「不變」的永恆性依舊會始終被一些人,完好無損的珍藏。
Vieux Lyon 里昂古城。便是一個永恆性得以具象化的地方。
從Fourvière Hill下山,氛圍感便會逐漸一層層的漫上來,你尚且不自知自己落入了結界的織網中。車道消失,浮雕顯現,水泥隱沒,磚石鋪疊,小徑狹窄,人流交錯,綠植攀附。現世的信號,只餘下僅存的鑄鐵扶手和玻璃櫥窗的倒影。在老城穿梭,人變得不需要看到天空。
狹小的廣場上,週日正在進行著有無數攤落的陶瓷集市。人們鮮活而多情,緩慢的走街串巷,抑或坐在街邊的咖啡,暴露在戶外的陽光中。人們遺忘關心世界,拋棄遠方,甚至不考慮明天。如果此刻能看到對面的你的笑顏,如果鎏金的光迎面撲來,如果食物尚且溫熱,那麼生活的意義便變得純粹,而不需要被質疑。
法式的浪漫或許從來都與浪漫無關。而那些愛意浮現的瞬間,串聯起的日常,足夠豐盈而生機四溢。來自每個肆意的當下,每顆不需要定義的真心。
人的氣質和城市的質地總是相似,那些時而明艷時而溫涼的鎏金,那舌尖對撞的酸與濃厚,那不怕刺痛與受傷的純真。
而在走出老城的瞬間,一切也都盡數消失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