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輸贏,我更想知道你的思想脈絡|哲學教授 Peter Boghossian 力推的方法:街頭知識論

鋼哥
·
·
IPFS
·
美國哲學教授 Peter Boghossian 將知識論帶入日常生活的對話之中,強調透過提問來鼓勵批判性思考,而非直接爭辯或試圖說服。
街頭知識論核心目標在於推動一種非對抗性的、開放式的探討。Photo by Chouaib Maiza on Unsplash

街頭知識論(Street Epistemology, SE)是一種幫助人們反思其深層信念的形成過程與依據的對話方法,核心目標在於推動一種非對抗性的、開放式的探討。

美國哲學教授 Peter Boghossian 藉由這個方法,將哲學中一個原本晦澀的學術分支:知識論(Epistemology, 有時譯作:認識論)帶入日常生活的對話之中,強調透過提問來鼓勵批判性思考,而非直接爭辯或試圖說服

本文收聽連結➡️比起輸贏,我更想知道你的思想脈絡


什麼是街頭知識論?

街頭知識論的核心概念可從其詞源中拆解。

「知識論」(Epistemology)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對象是知識的本質、來源與信念的正當性。哲學家會探討,我們(人類)如何「知道」某些事物是真實的,以及我們持有某種信念的理由是否可靠。

而「街頭」(Street)一詞則象徵著將這種原本僅限於「學術象牙塔」內的探討,轉化為一種可在日常生活中與普通人進行的、親切的對話。

街頭知識論的核心在於改變人們形成信念的方式 ,而非信念本身。來源:ChatGPT

街頭知識論的核心目標並非直接改變人們的特定信念,而是幫助他們審視其用以形成這些信念的「認識方法」(epistemology)。

正如 Peter 所說,這種對話的核心在於改變人們形成信念的方式 ,而非信念本身。這種方法的核心價值,不是在和他人對抗而是與他人一起協作。而是開啟一個沒有評判、反思性且開放的對話,跟「得分」或「贏得爭論」的辯論(debate)形式有著本質區別。

蘇格拉底方法

街頭知識論在方法論上,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創立的蘇格拉底方法(Socratic Method)有著深層的關聯。

蘇格拉底方法以提問為核心,藉由一系列逐步深入的問題,引導對話者自主檢視自己的觀點、挑戰原有的假設,並最終發現潛藏於其思想中的矛盾與不一致。這種方法論上的傳承體現了街頭知識論對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Peter 本人在他的教育學博士論文中,即曾探討如何將蘇格拉底方法應用於監獄囚犯的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訓練,希望能期降低犯罪行為 。

雖然街頭知識論繼承了蘇格拉底方法的精髓,但 Peter 在實踐中進行了重要的調整以適應當代語境。與蘇格拉底「牛虻」(gadfly)式的咄咄逼人風格不同,街頭知識論特別強調「建立與維持積極關係」,創造一個安全、尊重的對話空間。

對話開啟的步驟

街頭知識論的對話過程,通常遵循一套靈活而協作性的高階步驟。

首先是,建立真誠的關係與信任,為對話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其次,需要確認一個具體而明確的信念作為探討的對象。接著,實踐者會使用信心量表來衡量對話者對其信念的確定程度,這有助於量化信念的強度。

隨後,對話的焦點轉向探索信念背後的原因,試圖理解這些信念是如何形成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檢視推理過程的品質,即探討對話者如何評估其理由與信念的有效性。

具體來說,有這些語句可以使用:

澄清與深入思考 ➡️「你的意思是什麼?」

挑戰假設 ➡️「你為什麼這麼認為?」

質疑證據與推理 ➡️「你怎麼知道的?」

這種方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心理學基礎。鼓勵實踐者「暫時住進對方的世界觀」 ,以便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觀點,並始終將對話的焦點維持在對方的信念上,避免陷入自我辯護的陷阱。

整體對話的目標是協作,但在實際操作中,控制自我、避免陷入辯論的「壞習慣」卻遠比聽起來要困難得多。就連 Peter 本人在許多校園內操作時,也經常會遇到學生為了贏而發表,並不打算傾聽對方。

民間推廣者

在街頭知識論運動的推廣過程中,幾位核心人物發揮了關鍵作用。

Anthony Magnabosco 被譽為「全世界的推廣者與實踐者」。他的 YouTube 頻道是街頭知識論最知名的內容平台,Magnabosco 的影片向公眾呈現與陌生人進行文雅對話的真實過程。

Magnabosco 的目標是透過深思熟慮的提問,幫助人們檢視信念形成的可靠性,進一步「彌合信念與現實之間的鴻溝」。

另一位重要的推廣者是 Reid Nicewonder

YouTube 頻道是 Cordial Curiosity(誠摯的好奇心)。Nicewonder 將街頭知識論視為一種「積極且富有成效的方式」,並將其與專業諮詢、人質談判及心理學等知識相結合,這代表了該運動在方法論上的進化與專業化。


比起輸贏,更該交流

總體而言,街頭知識論作為一種鼓勵批判性思維和文雅對話的教育工具,在當代政治極化的全球社會,其推崇的價值不容忽視。

街頭知識論提供了一套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檢視自己的信念,而非盲從。比起每一次對話的輸贏,我們更該了解為什麼對方會這樣想,以及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想?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當前 AI 泡沫是 2008 金融危機四倍|相比 90 年代網路泡沫,更是達 17 倍

📝📝:史上第一位 AI 女演員將進軍好萊塢|Emily Blunt:請停止奪走人類的連結 ​

📝📝:永遠只能贏的辯論,算是交流嗎?|Charlie Kirk 的姿態是一種「表演藝術」而非「建設性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