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只能贏的辯論,算是交流嗎?|Charlie Kirk 的姿態是一種「表演藝術」而非「建設性辯論」

Charlie Kirk 作為美國當代保守派青年運動的領軍人物,其辯論風格和公眾言論對當前政治傳播生態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也為川普總統吸到大量的年輕選票。
我試著解析 Kirk 的辯論如何從傳統的辯論,轉變為一種為社群媒體量身定製的「內容操作」,Kirk 的辯論模式,像是在 Prove Me Wrong 的場合;本質上更像是是種「表演藝術」而非「建設性辯論」。
其目的在於製造網路傳播的片段和激起大眾情緒,而非真正促進概念理解或達成雙方共識。
從說服到表演
傳統的辯論主軸循著嚴謹的邏輯論證、事實依據和修辭技巧來「說服」觀眾或裁決者接受特定觀點。然而,Kirk 的模式並非如此。
Kirk 的辯論活動被描述為一場「內容操作」(content operation),其目的在於製造可在網路上傳播的內容,而非基於觀點的討論。行銷的角度上,這是一種「表演」(performance),而非「說服」(persuasion)。
觀眾被吸引的,不是嚴肅的思辨過程,而是觀看一場旨在「儀式性地羞辱」對手的「表演式」對抗。這種表演性質在 Kirk 所謂的「深入校園對談」中特別明顯
Prove Me Wrong(來反駁我)
Kirk 的擁護者聲稱這體現了 Kirk 致力於理性辯論、理性話語和禮貌交換意見的承諾,但批評者指出,這種模式從辯論賽事的格式來說,就違背了平等辯論的原則。

這個挑戰性十足的名稱(Prove Me Wrong)預設了 Kirk 本人的觀點是「正確」的,並將舉證責任(burden of proof)完全轉嫁給任何膽敢質疑他的人。打從一開始,這就不是一場始於「平等立場」的對話。
此外,Kirk 還利用非言說技巧來強化這種權力不對稱。在辯論現場,Kirk 通常保持坐姿(有時翹著腳),而與 Kirk 對話的大學生則必須站著。
這種精心設計的場景,無形中將 Kirk 塑造成一個「被認為掌握知識的大師或是領袖」,從而在觀眾眼中建立起他的權威感 。
敵我分明的意識形態
Kirk 的辯論不僅是內容生產,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意識形態戰爭。
Kirk 將校園變成了「文化戰場」,並將與 Kirk 意見相左的師生視為「需要被擊敗(教化)的敵人」,而非和平且理性對話的夥伴。這種將異見者「非人化」的對話姿態,直接否定對方參與理性討論的資格。
Kirk 對抗「覺醒文化」(anti-woke crusade)的行動,以及建立曝光「左翼宣傳」學者的「教授觀察名單」(professor watchlist),都體現了這種敵我分明的戰略。Kirk 的目標不是與學術界對話,而是直接「破壞」他們所代表的機構。
這種戰略的最終目的,是將個別的校園衝突放大為一場更廣泛的「全國性文化戰爭」。Kirk 利用校園辯論作為「跳板」,成功將自身創立的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 TPUSA) 的影響力從大學擴展到高中,乃至於共和黨政治的權力中心。

社群媒體的行銷戰術
Charlie Kirk 的辯論風格,刻意形塑出完美適應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經濟學,並將其轉化為一種高效的商業與政治模式。Kirk 的「來跟我辯論啊,兄弟」(debate me bro)戰術(或稱「無賴式」(grift))顛覆了傳統「思想市場」的運作邏輯。
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設計,就是為了最大化用戶的停留時間和參與度,而能夠激發強烈情感(特別是憤怒和分歧)的內容最能達到此目的。只極為有少數的幾場你才能看見比較「平等且溫和」的交流,像是某次和校園裡一位女性主義學生的對談。
Kirk 精準地捕捉了這一點。他選擇避開傳統辯論中嚴謹、耗時的論證,轉而專注於創造短小精悍、極具戲劇性的「病毒式片段」。這些片段通常捕捉了「羞辱對手」或「擁抱自由派的學生被擊倒」的瞬間,滿足演算法對煽動性內容的偏好。

Kirk 採取的「來跟我辯論啊,兄弟」戰術,形成了一個無論結果如何都對他有利的「我贏你也輸,我輸我也贏」(heads-I-win-tails-you-lose)的局面。
如果一個「嚴肅的人」或專家拒絕與他辯論,Kirk 的支持者就會指控對方「害怕真相」或「壓制言論」,強化 Kirk 作為「自由言論鬥士」的人設。
相反,如果對方接受辯論,他們將無意中為 Kirk 的極端言論(如:女性就該待在家裡生小孩、大學教育根本就是騙局)提供了合法的外衣,暗示這些觀點值得與「既定事實和專家分析」進行平等考量。
在辯論過程中,Kirk 會利用各種辯論(甚至詭辯)技巧如:短時間快速丟出大量問題(辯論上的術語是:Gish Gallop)、不斷轉移當前的辯論主題(辯論上的術語是:Red Herring),讓對手難以招架,從而創造出他「大獲全勝」的形象。
從上述的設計和操作來看,這都使得 Kirk 的每一場辯論,都成了一種運作高效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ing),將公共話語的傳播轉變為一種用於流量變現和政治動員的工業化產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