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言論自由了」?法國極右派扭曲的語言,如何削弱民主、助長極權?
作者:曹寶文

關心台灣政治的你是否有過以下經驗:看似不怎麼重要的事件,突然變成熱門話題;某個大家都在討論的名詞,卻沒有人能精準定義;以前會被認為觸犯大忌的極端發言,現在好像越來越尋常;在自由發言的情境高喊「台灣都沒有言論自由了」的人越來越多,讓你懷疑是不是真的有平行時空。
現代的政治環境裡充斥著風向與概念的操作,這已經是我們無法避免的現實。但你是否想過,這種現象對於我們的政治環境將有什麼深遠的影響?除了假消息之外,人們的論述能力與政治思考是否也正在被削弱?有沒有可能最糟的狀況,是讓我們對於民主政治不再有信心?
在全球極右派風潮復甦的當下,語言成為了極右派的武器。因為無法以理服人,所以透過扭曲的話術來吸收支持者,卻帶來破壞民主文化的後遺症。讓我們看看法國的例子。
▌「我們什麼都不能說了!」
享有言論自由的人,自由地抱怨著他都沒有言論自由了——這不只是台灣的現況,也是法國的極右派人士近幾年來常常掛在嘴邊的主張。然而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搞不清楚言論自由的概念,而是有意識的操作。
二戰以來,歐洲主流政治框架以普世人權價值為基礎,帶有種族偏見的言論不僅觸碰政治紅線,更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就跟所有其他的自由一樣,言論自由也不是絕對的;既然它是民主政治生活的條件之一,因此也必須以不破壞民主為其限度。這很自然地導致了以種族純淨為主要訴求的極右派難有生存的空間。
為了拓展勢力,極右派的其中一個策略就是操作言論自由的概念,設法讓原本不被允許的論述慢慢進入灰色地帶,最終成為可以被接受的政治議題。而法國近年來政治論述的發展,也的確證明其策略奏效。
例如,原本政治生活的核心問題應該是「公民權」(citoyenneté) ,所有的制度與分配都必須以此概念的內涵為基礎。然而,法國當前的政治論述多了「身份認同」(identité)這個概念,並且與公民權概念越來越常並列,甚至開始侵擾、混淆進公民權的概念中。
事實上「身份認同」並非真正的法律概念,而且在共和國的原則底下,公共事務應該與其保持距離。它表面上具有中性的內涵,實際上也可以成立重要的政治議題,但是一旦與公民權概念的界線混淆,甚至使得「身份認同應該成為公民權的內涵」、「公民權應以某種身份認同為條件」等諸如此類的主張,也變成同樣值得探討的題目,這就為極右派論述開了一道門。因為在當前法國的語境中,「身份認同」指的別無其他,就是「國族認同」,背後的基本單元就是種族文化;原本被阻擋在政治正當性之外的種族言論,換了一個名字就悄悄進來了......
全文閱讀:
「沒有言論自由了」?法國極右派扭曲的語言,如何削弱民主、助長極權?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