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害你的第5招:情绪代偿——给你出气口,不给你出路!
你以为自己在发泄,其实他们早就给你准备好了“出气口”。
今天讲:暗中夺走我们力量的人的第五招:「情绪代偿」。
说白了就是:
它们故意给你一些安全的出口,让你骂一骂、吐槽一下、玩个梗图,情绪释放掉了,你就不再想着真正的改变。
就像你饿得受不了,别人不是真正给你饭,而是让你咬个口香糖,你嚼一嚼,好像没那么饿了,但根本解决不了饥饿。
就像长期压抑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只能拍打几下铁栏杆,结果拍到手痛了,也只能认命。
表现是这样子的:
上班被老板压榨,工资不涨,你只能在朋友圈发几句牢骚,第二天继续打卡加班。
政策不公、制度失衡,你气得在网上写长文、做讽刺视频,结果被当成“娱乐”,热度过后,一切照旧。
现实没改善,却出现一堆综艺、爽剧、段子,让你笑一笑、哭一哭,好像释放完了,可你一抬头发现生活还是没有变化。
大学毕业的小李,找工作处处碰壁,最后只能在网上疯狂吐槽“打工人”“社畜”,靠段子让自己心里轻松一些。但问题是,真正的不平等就业环境一点没变,他依旧没办法改变现实。
2022年7月10日,郑州。
成百上千的储户因为合法存款取不出来,聚集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支行门口抗议,要求给个明确说法。
可就在现场,一群身穿白色衬衣的神秘人突然出现,对手无寸铁的储户又打又拖,很多人被推倒在地,场面混乱。视频传上网络后,舆论一片哗然:这些“白衣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殴打储户?
几天之内,网上热度迅速攀升。但很快,质疑声被引导到无休止的段子和调侃上::“这就是中国特色吧哈哈哈。”
大家看完哈哈一笑,话题翻篇。可危险依旧在那里,官僚的拖延和冷处理,用居民自己的笑声掩盖了本应爆发的怒火。
本该引发社会追责的愤怒,被笑声一点点冲淡。储户依旧拿不回钱,真正的问题没人解决,但大众的注意力却被稀释掉了。
最终,这场关乎财富与权利的严重事件,慢慢被消解成一波“网络狂欢”。
愤怒没有转化为行动,制度性问题没有改观,反而因为“大家都笑一笑”而失去了继续追问的力量。
很多人翻墙后看到一些海外频道,以为那里声音更“真实”。
视频里不断批评政府、揭露丑闻,骂得很痛快,观众弹幕里刷满了:“说得太对了!”、“终于有人敢讲真话!”
可仔细一看,这些频道大多止步于骂,从来不给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观众情绪得到了宣泄,骂完心情舒畅,就关掉视频,继续回到原本的困境里。
久而久之,这些“看似反共”的内容,反而成了官方最不怕的存在:
让愤怒的人有地方出气,却不至于把怒火带到现实中;
让清醒的人沉迷于看戏,却很少真正行动;
让问题一直停留在“吐槽”层面,永远无法推动改变。
结果,本该积累起来的集体力量,被安全地引导进一个“无害的出口”。
大家骂得越凶,现实里就越安静。
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年轻人生活压力巨大,网上充满了不满和质疑。
本该引发广泛讨论和追责的时候,资本和政权联手推送了一堆娱乐内容:新的爽剧热播、综艺造梗、全民跟风段子。
年轻人本来满腔愤怒,却逐渐沉浸在“哈哈哈真搞笑”的氛围里。刷视频、玩梗图,仿佛问题不再那么严重了。
结果,矛盾没有解决,失业依旧存在,但大家把抵抗变成了情绪消费。社会的潜在爆炸力,就这样被温水煮青蛙般慢慢化解掉。
人的心里其实是这样的:
只要能找个地方发泄,人就会觉得好像轻松了,不再有力气继续抗争。可这种“假装的释放”,其实是在被他们牵着走。
怎么看出来?留心这些表现!
第一、你发泄完情绪,好像解气了,但一转身,问题还是照旧;
第二、你吐槽得越多,越没有精力去真的行动;
第三、你开始习惯用段子麻醉自己,不再去想“为什么我必须一直忍受”。
这时候该怎么办?
1. 认清情绪释放≠改变
骂了几句、笑了几声,只是暂时爽一下。问题没解决,生活还是一样困。
2. 把情绪转化成实际行动
遇到不公,不光要吐槽,还要想办法记录、传播、参与能推动的小行动。
3. 不要一个人关在情绪里
找同样清醒的人,把“骂”变成“做”,把无声的抱怨变成有力的声音。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已经反抗”,其实只是掉进它们设计好的发泄陷阱。
它们要的就是:你吼一吼、笑一笑、哭一哭,最后乖乖回去继续干活。
评论区说说:你上一次把愤怒变成笑声,是在哪件事上?
下一期讲它们害你的第六招:「贬低与赞美循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