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記你讀過的某一本書(其實是很多本)
2014 年那年,我寫下了一份「生命書單」之類的清單。好像是放在臉書,要 Tag 另一個朋友接龍下去的那種。
有點……刻意做作,但也謝謝那時候 Tag 我的那位臉友,讓我因此留下這份書單。
有點像是自傳的初稿,只是用書來排列那時的我。寫的時候其實沒想太多,純粹想記下,我在某個年紀,被哪些書陪過、碰撞過、甚至誤導過。那時還沒想過,十一年後的我會變成一個讀電子書的人,實體書越來越少,書櫃越來越空。但讀書這件事,倒也沒比較多。
這份清單偶爾會像老朋友一樣來敲敲我,提醒著:喔,你以前是這樣的一個人啊。
這些書說不上經典,也不會出現在什麼「人生必讀100本」裡,但它們出現得剛剛好。事後回頭看,才發現它們總像是那個時候的我,偷偷許過願之後,被送來的回信。
當時讀著只覺得剛好,覺得舒服,沒想到那麼多「剛好」,其實全是命中。
現在回望,每一本都像某種救援,撐過那些混亂、寂寞,或只是單純不明所以的時期。
感激,是後來才懂的情緒。
我當時是照年紀寫的,從童年開始,一直寫到二十五歲出頭。回頭看,就像翻老照片,有些模糊、有些泛黃,但還是會有幾張,一眼看見就心裡震了一下。
像那本書名早已忘記的《中國民間故事》,內容多半是聊齋改編的。十歲的夏天,我靠那些妖狐精怪撐過一整個悶熱的暑假,腦子裡住著比教科書有趣一百倍的東西。
還有《好小子》一系列,東立出版的漫畫書。今天想起來還是會笑。那是我記憶裡最純粹的一種快樂。友情、親情、超熱血的正義感,還有對世界的單純相信,全都打包在那幾本漫畫裡。
國一那年,我在外婆家舊書櫃翻出《翦翦風》。那是我人生第一本瓊瑤小說,讀到哭得稀哩嘩啦,以為愛情就是那樣,碎玻璃般的戲劇與風衣。後來兩年內把她的書全讀完。高一某天開始,我就再也讀不下去了。像是體質突然變了,糖吃多了,再也無法消化那樣的浪漫。
林良的《認識自己》是我青春期的第一盞小夜燈。送我這本書的是我二姑。多年後她離世,我還是記得,是她在我還不知道青春期是什麼的時候,先替我準備了那道燈光。
《天龍八部》是我認定的武俠巔峰。不是之一,是唯一。它讓我相信,一本小說可以讓人徹底喪失比較的能力。從此再讀其他武俠,只會說:嗯,還可以啦,但不是天龍。
那時的我還不懂什麼敘事結構或文學批評。高三那年,隨手翻開《擊壤歌》,任一頁都會讓人心悸;考上大學那個夏天讀《偽幣製造者》,像是整個人被掏空;而讀《張愛玲小說集》,則像找到永遠的退路。只要語言寫不下去了,我就會去翻她的句子。那些微光與儀態,是世界爛成一團時,我還願意相信的東西。
她的地位就像金庸的《天龍八部》:不是之一,是小說的唯一。
十五歲那年,我讀了《寂寞的十七歲》,那時還沒十七,就開始假裝自己很寂寞。根本不知道白先勇是誰,只覺得《青春》那篇看完更迷惑;《金大奶奶》、《玉卿嫂》像兩道鬼影,讓我過早看見成人世界裡的混亂與失控。
《夜遊》則像一道縫,讓我窺見愛與慾的交界。書裡沒給我答案,但它讓我知道,這世界可以曖昧,可以黑白不分。而《坎城威尼斯影展》是我性向自我認同的第一本課外書。李幼新說,每部電影裡都有同志情節。那時的我還處於一種混沌不明的狀態,他的評論像是一種允許,也像一個溫柔入口。
這些書,是我二十五歲以前的我。
大學畢業前讀的,大部分都在那裡。現在讀,有些已經無感了,有些還能讓我眼眶微熱。
過了 25,那道坎像一道防火牆,讓我一度以為自己不會再被書打動。那十幾年間讀過什麼書,其實記不太清了,也可能是生活的壓力太大,強過了讀書的樂趣。
但書,一直都在我生活裡。
2014年那年,我特別努力回想這些年還有哪些書,於是補上了幾本——
像《擁抱似水年華》,它教我成熟不是放下,而是知道放不下也沒關係;
像《真愛旅程》,我記得那天下午讀完書,天黑了,我沒開燈,也沒吃晚餐。不是特別悲傷,是一種不知道怎麼繼續過下去的麻木。那本書讓我正面對現實裡最可怕的真相:不是痛苦,而是無法逃離。
吉田修一的《惡人》是我村上春樹以外最愛的日系小說,它告訴我:孤獨不是不能被愛,而是你不再相信自己值得。《時間的癡人》則讓我忍不住想把整本書撕開分送給每一個還相信小說的人:「這本太聰明了,拜託你看。」
《紅樓夢》我一直讀不完,但蔣勳的《微塵眾》讓我願意再試一次。不是教你怎麼讀紅樓,而是讓你穿進那場悲劇的繡線裡,不知不覺就走進去了。
還有《轉山》。讀的時候,我還沒想過真的會去西藏。但書裡那些走不完的路,像是某種許可:你可以離開。你不走,也可以想像走。而在 2011 年真的去了西藏之後,我才明白書裡那種堅持與信仰,是怎樣令人動容。
《左京都男子休日》則是那種讀完就想立刻訂機票的旅書。寫的是一個人怎麼在日常裡練習平靜。也因為這本書,我後來真的去了京都。然後,就愛上了那裡。京都現在是我心裡前三名的城市,這本書排第一功。
這份清單,像是我人生的前半本書,或說是「閱讀自傳」的上集。2014年以後當然還有很多書沒被寫進來。像《渺小一生》、《那不勒斯的故事》、《生死疲勞》……但它們會有自己的篇幅,我會再找時間寫下來。
會是《三日書》的續章嗎?
我現在愈來愈相信,書單不是用來推薦的,它比較像一張時光地圖。
有些書,我不會再翻第二次;有些書,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從床頭移開。
它們不是塑造我的工具,它們就是我。
是我在某一段時間裡,真實存在的樣子。
這就是我讀過的那些書。也就是,我曾經活過的那些年。
(完/上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