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慢讀日記:在速度之外尋回節奏
週五下午,我跟同事確認過眼神,老闆們的房間燈是暗的,我決定放棄整間辦公室未完成的代辦事項,那些從書桌延伸到手機備忘錄、再擴散到身體某處壓力點的碎念,這次真的被我放了生。陽光灑進來,像在提醒我:這場靜止是被允許的。
我放慢了步伐,真的放慢了。
那天下午,我決定在陽光裡漫步。那是一種很久沒有經歷的、不需要趕去任何目的地的步行。腳步不再測量效率,我也不再想著等一下能量是否會重新充滿我身體。我只是走出門,一切亮晃晃的風景、懶洋洋地照在柏油路上,我的影子變得很長很輕,空氣裡有七月特有的熱氣,卻不灼人,熱帶氣旋卷走酷暑,取而代之是在太陽底下時而飄落的雨滴。走著走著,腦袋一點一點的隨著輕盈的腳步靜下來,不再高速盤旋著那些必須處理的瑣事,那些像浮沫一樣總是躲在心裡邊邊角角的待處理事項。彷彿在那個片刻,我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安息日,一種與時間脫鉤的存在狀態。
最近很常聽人提起猶太教的安息日,那個強制關機的節奏,那個規定所有人都必須放下手上工作,甚至不開燈、不烹飪,只為了讓人從日復一日的功利中退開半步,回到生活的本體。我想,也許我們現代人更需要這種儀式,不是宗教的、不是義務的,而是一種自我設立的邊界,讓身體和心靈同時知道:這個週末,是我的。
到了週六,身體開始出現一點感冒的徵兆,全身無力,我沒有不甘心,反而像是被身體喚回的一種強制休息,某種身體對「慢下來」的抵抗,發出了一個強而有力訊號──你早該停下來了。這是更深層的回應,不常關機的身體為了讓自己休息,刻意製造出來的藉口,沒有藉口地停下來。我不打算與它抗爭了,正好,就讓自己再慢一點。
那種儀式性地「不做工」的日子,不只是對肉體的體恤,而是對心靈的一次集體慢舞。
要是我們也能每週為自己實踐一次「不輸出的日子」,那麼,每個人或許都能更有意識地靜下來,細細整理那些被高速生活震得四散的自己。
只是這個週末,我還沒為安息日準備好,原定的計劃是:(1)讀完一本厚厚的小說、(2)為週間看完的書完成一篇文章、(3)還是加減完成工作或是待辦事項。
慢動作的字裡行間
我開始讀一本原本以為能在週末快速讀完的小說,厚得像字典一樣。
「你們去看舞台劇和動畫的這兩個週末下午, 我會把這本書看完」我指著那本放在後座的書,像磚頭一樣,它的書封是淺灰藍色的,標題沒有標明類型,也沒有推薦語,只有作者的名字印在角落。像是一封寄錯的信,靜靜躺著等待拆閱。「然後寫下我的讀後感。」我這樣發下豪語。
我是一個看書非常快的人。有時候那快幾乎是一種掠奪:急著想找答案,渴望某個觀點立刻擊中要害。我曾經在午後的書店瘋狂地在成功學或社會理論的書裡找出口,一頁接一頁,像在勘探寶藏,一心以為洞見就在下一段。於是,我打開書的第一頁時,我也以為會像以前那樣,用速讀的方式掃過重點、標註我以後要寫進書評裡的句子,甚至在讀之前就已經開始想像它在我文章裡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但我沒有。
我讀得非常非常慢,每一段文字都像是故意設下的溫柔鄉,等著我一腳踩進去。我開始在旁邊做筆記,不是那種學術性的分析,而是純粹地記下我當下的感覺:這句話好像在說我三年前的某段經歷;這個角色的沉默讓我想起某位朋友;這場景太過貼近現實,以致讓我有點不舒服。我忽然意識到,我並不太確定作者希望讀者用什麼節奏去讀這本書,但我只想用自己的節奏,一種非常私人的方式,慢慢地,像是品一杯燙口的茶。
這兩天午後的陽光剛好,颱風外圍環流依舊影響著氣候,雨滴和太陽交互出現,甚至有些緩慢地燙人。我一個人慢慢地坐在窗邊,配著冰咖啡,啃著書。不是翻,是啃,像是每個字都有重量、每句話都藏了什麼我不敢錯過的東西。
我出奇地放慢了腳步。字距依然如故,字很小,我在裏面容納卻很寬敞,我在文字裡接納與被接納,我與作者之間的拋接中,那些理解都被寬容,不堪都在幽默裡化解。我邊讀邊草草寫下感受,有時停在一個段落發愣,我來不及把所有那句話抄寫下來,再讀一次給自己聽。
我不知道作者原本希望的閱讀節奏是什麼,但這次,我決定用我喜歡的步調品嚐它。
書評的誕生不只是「產出」
如同我喜歡這樣的閱讀,耗時卻飽滿,甚至讓我忘記自己原本打算週末寫完書評的目標──想像中那應該是很快的。
我還是打開了電腦,先是開始打下幾句話,週日早晨好奢侈,我還是不免的跑去完成了工作遞交後,再滿足的試著回到週間裡看的書裡的字裡行間,看書的想得多,那些感受應該能夠自然流暢地成為文字。但不是。
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我急著還書,寫書評只是想帶出一些感受的分享。想把剛看完時的餘韻,一些直覺式的句子。但我又停下來了。我在筆記裡慢慢理解到的那些,不成句的東西:某種氣味、一種情緒的轉場、還有那種在翻頁之間輕輕觸到的幸福感。
更奇妙的是,越讀,越覺得當初我想「攻擊」的那些論點,其實不如我原先認為的尖銳。甚至,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掉進了作者設計好的陷阱:被情緒帶著走,被文字說服。
我想不是的,我想我跟作者各自保持著彼此的觀點。
我對書中某些觀點的保留依然在,甚至還是飽滿的,但在那個過程裡,我似乎看到了一些本質,那是讓我無法反駁、甚至願意認同的部分。我發現自己不是被馴服,而是在思辨裡學會了安靜地理解。這篇書評花了比我預期更久的時間,至今還是躺在草稿夾裡。不是因為寫不出來,而是我想誠實地,把那種變化也寫進去。
是的,就是那種幸福感。
筆記都還有一半空著。但我不覺得空虛。
我發現,有時候沒有產出,也是一種很深的整理。在慢下來的閱讀裡,在仔細審視寫下讀後感過程中,我重新遇見了自己,那個不急著輸出的我。我想,這就是我週末真正得到的:不是休息,而是練習放過那些「必須有效率」的焦慮。不寫,反而讓感受更深刻;不完成,反而讓我更完整。
我不知道它為什麼會來,但那一刻的我,很確定地感受到一種極其柔軟、無需對外證明的滿足。像是我終於不再需要什麼外部成果來證明這個週末的價值。沒有發表書評、沒有完成什麼任務、也沒有參與什麼熱鬧的社交活動。但我知道,我在一頁頁文字裡,與某些情感重逢、與自己對話,並且擁抱了整個慢下來的自己。
我甚至想,如果我能每個週末都有這樣的節奏該有多好。不是說要永遠逃離現實,而是,在現實的密集壓力之外,我們是不是可以給自己一小塊,不用說明、沒有指標、不求輸出的空間?一個不被績效綁架的週末,一段只屬於自己與文字的緩慢時光。
於是,這週末雖然什麼都沒「完成」,卻是我近期最踏實的一次。
慢,是一種選擇。它不一定容易,但它的回報,是那些你原本以為自己沒時間感受的東西——幸福、幸運、與自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