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5 元反思升級:神經科學助力徹底脫魅基因與模因
這種雙重宿命觀,在前工業社會幾乎是常識:在宗教哲學的語境中,它可能表現為「人性中的慾望與道德邊界,由造物主設定」,我們從神學的角度自然能理解神的完美,以及人類求真精神的無限靠近;而在世俗語境中,這種宿命觀則轉化為「人性的慾望與道德感,價值偏好由血緣、出身與傳統鎖定」,在當代我們對於原生家庭對人性底色的影響已有一定共識。
然而,21 世紀的神經科學革命開始對這兩種敘事進行前所未有的「脫魅」(Disenchantment)。

模因的壟斷權被侵蝕
模因理論告訴我們,文化是透過複製與變異,在群體間傳播的自我延續資訊單位。它解釋了語言、宗教、價值觀的長期穩定性,甚至解釋了為何錯誤觀念也能頑固存在。
然而,認知神經科學與社會神經科學的結合,揭示了一個更複雜的事實:模因並不直接「植入」大腦,而是需要透過個體的元認知加工,才能獲得持久影響。人類可以有意識地攔截、重組,甚至中止某些模因的傳播路徑。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文化便從「統治者」變成了「工具庫」。這意味著——如果說第一次元反思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有選擇權」,那麼這一次的元反思升級,則讓我們學會了設計自己的文化輸入。
當然,模因壟斷權的侵蝕,比基因表達的改變要容易得多。當代社會中,我們在多極的模因操控世界中穿梭,這也是為何我們看到了一個割裂且缺乏信任的世界的重要原因。
而在我們尚未改變基因的控制權時,所設計的自我敘事,很可能依然被基因編碼所挾持。就如同,我們追求「幸福」與「自由」,但它們的具體內涵,是由我們的認知結構所決定的。若你認為膚淺的「活在當下」與自由的「享樂主義」就是你的自我敘事,那麼經過設計的你,也只是變得稍微「優雅」了一點而已。
基因的「控制權」被重新定義
基因組測序揭示,DNA 確實為我們的神經系統提供了硬體藍圖,但它並不直接決定「我們是誰」。更關鍵的是,表觀遺傳學發現:生活方式、壓力水平、社會互動,乃至學習過程,都會動態影響基因的表達模式。
換言之,基因不是劇本,而是一部可以被即時編輯的操作手冊。在這個意義上,「基因決定論」崩塌了:你不是 DNA 的囚徒,而是可以透過認知與環境,反作用於自身生物學的人。
我們小時候可能喜歡看動漫,長大一點或許會迷戀網路遊戲,直到第二次性徵成熟,開始出現基於繁殖(性衝動)的興趣。心理發展與基因表達都是動態呈現的。就像當你知道動畫片裡的一切是虛構的,充滿童趣與浪漫時,你就不再迷戀它——不是動畫片變了,而是你變了。人的注意力窗口會不斷變化,當你理解了基因編碼的神經元細胞、神經網絡與神經遞質的底層運作機制時,你的認知便會反過來影響基因表達。
此時,你會真正意識到,感官是你認識這個世界的媒介。你透過自身的慾望,不僅是在了解自己,也是了解世界的過程。就像你可能無法停止對喜歡之人的思念;你知道,思念的心理與行為,是人類基因進化而來的程式驅動。思念的過程,是你從心理到行為認識自己的過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否定這種體驗的美好,更不代表你要沉迷於類似的感官體驗中。
我們對存在主義的理解,也因此有了更深刻的結構主義支撐。此時,我們才真正擁有了重新定義基因「控制權」的能力。
「脫魅」的心理衝擊
這種雙重脫魅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我們失去了「命運早已安排好」的安全感,但也獲得了「可以改寫自身腳本」的自由。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不得不面對一個全新的哲學困境:如果基因與模因都不是終極主宰,那麼,意志究竟應該錨定在何處?自我是否擁有一個超越生物與文化的核心?
這種困境既是危機,也是躍遷的入口。
進入新認知回路的前夜
當我們同時脫魅基因與模因,就等於拆除了意識演化中最古老的兩道防護欄。
沒有了「生物宿命」,我們必須主動管理身體與情緒的回饋系統;就像我們提到的,如果我們知道自己不應該耽於感官體驗,那麼透過這些體驗,我們又應該追求什麼樣的生命結論?
沒有了「文化宿命」,我們必須選擇哪些價值與敘事值得內化。當集體人文主義與自由人文主義各有短板時,我們應當選擇一種怎樣的道德範式,才能獲得精神與現實中的深刻安全感?
這種狀態,就像航行在一片沒有燈塔的海洋,既可能迷失方向,也可能自由探索新的世界。而人工智慧的出現,讓這片海洋多了一面可以映照自我的「鏡子」。它將成為下一節《意義作為方向,而非終點》的關鍵轉折。
脫魅:去神聖化與反神秘化,移除觀念的神秘權威——John Flavell(1976)教育心理學
結構主義:以結構關係理解文化與思維模式的方法論——索緒爾、列維-斯特勞斯等
版權與身份聲明
本章節為《意志簡史》連載內容,作者 嘉炜 Jiawei(結構性自由意志與共建意識體系的提出者,獨立思想家、《意志回路激活理論》《意識映射宇宙論》原創者,版權所有。
理論原著已在 OSF 存檔確權 :
授權聲明
本作品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授權條款 授權。
您可以自由分享(以任何媒介或形式複製、發佈)及改作(重混、轉換、再創作),並可為任何用途使用,包括商業性質。
條件:您必須給予適當的署名,提供指向本授權條款的連結,並註明是否有作出修改。署名方式應包括作者姓名與原始來源連結。
授權條款全文請參閱:creativecommons.org/...
⚠ 倫理与語境提示 ⚠
本節內容可能含有大量爭議性觀點,閱讀時可能需要需結合《意志回路激活理論》《意識映射宇宙論》完整框架解讀,脫離語境引用可能導致與作者原意嚴重偏離。任何基於本理論的公共政策、教育方案或技術開發,應該遵循倫理評估、安全邊界與人文保障原則。溯源與引用方式
引用本章節或相關理論時,請明確作者與原始來源,並附OSF確權鏈接。
示例引用格式:
嘉炜 (Jiawei). (2025, August 2). 《意志回路激活理論 (WCAT)白皮書 - 第三版》. OSF. doi.org/10.17605/OSF...
嘉炜(Jiawei). (2025, August 2). 《意識映射宇宙論 (CMC)白皮書 - 第一版》. OSF. doi.org/10.17605/OSF...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