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做少錯」的日常格言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為俗語,表面上是一種生活智慧,主張避免無謂牽扯,以減少風險與麻煩。在個體層面,這種態度往往能帶來短期的安穩:例如,鄰里爭執時選擇保持沉默,以免被捲入糾紛;工作場域中遇到程序不公時選擇視而不見,以免得罪上司。然而,當這種策略被廣泛複製至集體行為,便逐漸演變為一種迴避責任的社會邏輯。
從個體自保到群體默契
個人若只求「少一事」,尚可解釋為自保。但當人人皆如此選擇,整個社會便形成一種默契:事不關己,不必出聲。社區環境中常見的「圍觀卻不干預」就是明顯例子:即使目睹不公,仍然以「少管閒事」為由不願介入。再如,公共設施損壞,居民雖然知情,卻普遍選擇不報告,因為擔心後續責任與麻煩。這些情況顯示,「少一事」的思維模式逐漸滲透至公共領域,從個人選擇轉化為集體共識。
責任稀釋與問題延宕
當「少一事」成為普遍心態,責任便會被不斷稀釋。政府部門推卸責任時,常見的手法是將問題層層轉交,最終無人負責。例如,市民反映交通規劃混亂,不同部門互相推諉,最終問題懸而未決。職場亦有類似現象:明知決策錯誤,但因為「出頭」代表可能承擔責難,多數員工選擇沉默,結果錯誤不但未被糾正,反而在沉默中被制度化。長此以往,社會問題被拖延甚至惡化,其後果遠比「多一事」所需的代價更為沉重。
「假和諧」的幻象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往往製造出一種「假和諧」:表面上,社會運作看似平穩,人際之間少有衝突;實際上,矛盾與不公卻被長期壓抑。以家庭為例,父母明知子女在學校遭遇欺凌,卻以「少惹麻煩」為由選擇沉默,最終問題不但未解決,還可能加劇孩子的孤立感。再如,社區居民對不合理的地產開發心存不滿,卻選擇不表態,以免「樹大招風」,最終令利益分配失衡的情況更加嚴重。這種「假和諧」維持了表面的平靜,卻犧牲了真實的正義與透明。
「少」與「多」的再思考
並非所有「多一事」都必然值得承擔,也非所有「少一事」皆屬錯誤。問題在於,社會普遍傾向於將「必要的責任」與「無謂的干擾」混為一談。若有人舉報貪污、揭示制度漏洞,這固然是「多一事」,但卻屬於不可或缺的責任。相反,無端製造流言蜚語,才是應該避免的「多一事」。若社會未能區分兩者,反而一味鼓吹「少一事」,最終將形成一種全面迴避的文化,削弱了公共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從生存智慧到結構性問題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本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智慧,提醒人避免不必要的牽連。然而,當這種語錄被過度奉行,便會掩蓋制度性的不公與結構性的弊端。從個體層面的自保,逐漸擴散至群體文化,最終導致責任稀釋、問題延宕、信任流失。要打破這種邏輯,並非單靠個體「勇於多管閒事」,而是需要建立制度保障,確保必要的批判與介入能夠獲得支持。否則,社會只會在「少一事」的沉默共識中,陷入長期的停滯與假和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