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道,还是行人道

临界者
·
(修改过)
·
IPFS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自古以来,有无数学者解读《道德经》,并成为畅销书。然而,笔者无意解经,更不敢说知“道”,只是对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感兴趣,择之与大家一聊,浅薄之处,权且搏君一笑。

《道德经》七十七章讲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大概意思就是自然的法则,就像张弓射箭,举高了就往下,放低了就举高点,拉得太满了就松一点,拉得太松了就再加把劲拉紧点……

咳咳,文言文太难了——说到底,它的原则就是趋于公平,物理学中叫做熵增,生物学中叫负反馈调节。就如我们自然界的山川,地震和造山运动使地面崎岖不平,而风、雨等外力却将高的向下侵蚀,使这大地趋于平缓。这就是所谓的天道,所以江湖中的“劫富济贫”,就符合天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精神,因此,也称为“替天行道”。

而人之道就相反了,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里的富与穷,可不只是指财富,还包括很多资源。

比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下属事情办好了,老板就更信任他,老板更信任他就会给他更多表现机会,有了好机会,他就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当有一两次他把事情办砸了,老板就开始怀疑他的办事能力,怀疑他就会少给他一些重大机会,少了机会就很难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当循环形成之后,要跳出是很难的,尤其是恶性循环。

西方经典《圣经》在《新约·马太福音》中也提到一则表达这“人之道”的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种现象也因此叫做“马太效应”。

如此看来,这“人之道”,一点也不人道,简直就像“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笔者无意批判“人之道”如何“不人道”,只是想说明,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人之道”是一条普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老子在后面说道,能在人间行天道的,是有道者,是圣人,也是当权者应为之事。而我们众多无名者,唯一能做的,就是遵循社会规律,不断努力强大自己,避免自己走入恶性循环,努力让自己的事业、情感等走在良性循环的道路上。

我们要做“马太效应”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品。当有一天,你有足够的能量时,就可以行“天道”——比如做捐款、修路、办学、办企业之类的慈善之举——让这世界更和谐。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