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接觸他人的腦袋——談失智照顧與清醒的界線
開頭:日常的觀察
照顧失智的媽媽,有時候真的像在對著一個永遠解不了的謎題努力。
今天這樣不滿,明天那樣不滿,無論我們怎麼幫她安排生活、照顧飲食,她依舊焦躁,依舊挑剔,永遠好像不滿意。
很多人看了會說:「你怎麼這麼冷血?」其實不是冷血,只是我明白,有些事情真的做不了,也改變不了。
1. 混亂不是我們造成的
我們常以為,只要多一點愛、多一點耐心,就能讓失智的親人安定下來。
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失智者的混亂,不是誰造成的,也不是誰能終止的。那是一個腦袋在崩解的過程,像是被時間一點一點拆掉的世界。
我們能做的,只是確保他不受傷、不挨餓、不被遺忘。除此之外,真的改變不了什麼。
2. 半清醒的掙扎
像我媽媽這樣的人,雖然還能認得我,但她一直在抵抗自己的混亂。
她對今天的不滿、明天的不滿,甚至對所有人都不滿,其實都不是針對我們,而是對自己無力感的表達。
她的腦已經無法整合情緒,抱怨成了她唯一能掌控的方式。
所以我們永遠處理不完,也不可能讓她真正開心。
3. 努力不等於被感受
我們幫她整理飯菜、打掃、協助打針,努力維持生活秩序,但她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的愛。
失智讓她的感受系統跟認知系統脫節,她可能完全感覺不到,也可能還會因混亂而對我們抱怨。
這不是冷血,也不是我們不愛她,而是現實。
懂得這個界線,是保護自己,也是成熟的愛。
4. 過一天算一天
很多人還在拼命付出,甚至犧牲自己,只因為希望、責任或罪惡感。
但結果往往是:病人的混亂依舊,我們卻一個個被拖垮。
最後不是愛戰勝一切,而是大家一起墜入混亂。
明白自己無法改變混亂,也許才是唯一能保護自己的辦法。
留在岸上,不被吞噬,是一種理性的慈悲。
5. 放手也是愛
當你理解了「我們無法接觸他人的腦袋,也無法停止混亂」,就不需要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無法改變的事上。
放手不是冷漠,而是承認界線,是保護自己,也是在有限範圍內給予真正可能的安全與關懷。
這才是成熟的愛,也是對自己、對失智親人最誠實的面對。
收尾:生活的哲學
照顧失智親人的日子裡,最重要的不是改變對方,而是看清界線,保護自己。
愛不一定要被感受到,也不必被完全理解。
在日常的每一天裡,我們學會放手,也學會清醒地愛。
這就是生活的哲學,也是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時,唯一能保留的尊嚴與平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