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患上了一种叫“情绪倦怠”的当代病
朋友在手机那头发来长长的语音条,点开前,我下意识地深吸了一口气。不是不关心,而是那种需要全神贯注去共情、去回应的工作,让我感到一阵没来由的……疲惫。
刷到令人义愤填膺的社会新闻,手指悬在转发键上犹豫了几秒,最终划走了。不是不愤怒,而是类似的剧情上演太多次,那份最初的震惊与心痛,早已被稀释成一种无力感的白噪音。
甚至连自己的情绪都变得迟缓。遇到本该高兴的事,心里只有一个平静的念头:“哦,挺好的。” 遇到挫折,第一反应也不是难过,是:“好吧,又来事了。”
我们好像集体感染了一种新型流感:情绪倦怠(Emotional Burnout)。
它的症状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情绪来了,身体和大脑却拒绝接收,仿佛中间装了一个情绪降噪耳机,把所有剧烈的声音都过滤成了沉闷的嗡鸣。
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过度刺激后的心理关机。我们的大脑是一块情绪海绵,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24小时不间断地将全世界最剧烈的悲喜拧进这块海绵里。它早已湿透,再也吸收不了一滴多余的水分。
于是,身体启动了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机制:感而不觉(To feel, but not to sense)。
我们还能识别出哪种是快乐,哪种是悲伤,但那种情绪原本该有的、击中人心的穿透力,消失了。
我们疲惫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处理情绪所需的巨大成本。
共情需要能量,回应需要智慧,消化需要时间。而当我们的“情绪账户”早已因为过度社交和信息过载而透支时,“不处理”就成了成本最低的生存策略。
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宁愿刷一百个无意义的短视频,也不愿点开一条需要认真倾听的语音;
为什么我们热衷于在网络上为抽象的议题争吵,却对身边人具体的痛苦感到手足无措。
我们不是失去了悲悯的能力,只是我们的悲悯,在抵达他人之前,就先被自己的疲惫感拦截了下来。
那么,如何为这块饱和的海绵拧拧水,重启我们感知的灵敏度?
也许,我们需要一场“情绪节食”。
不是绝食,而是有选择地、定量地摄入信息。果断地关掉那些不必要的新闻推播,退出那些只会制造焦虑的群组。
也许,我们需要给自己颁发“冷漠的权利”。
允许自己有时不必那么善解人意,允许自己在能量耗尽时,对别人的情绪诉求说:“对不起,我现在没办法接住你。”
真正的情绪健康,或许不是永远充满能量,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电量红线,并敢于在报警前提前充电。
如果你也正处在这种“感而不觉”的状态里,不必过度自责。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面对的课题。
这不是情感的终结,它只是一场必要的休眠。我们的心只是在告诉自己:它需要一点沉默,来重新辨认,哪些声音真正值得被听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