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置青少年外顯的冷漠嘴臉,看懂孩子善良的本意:《減法教養》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
圖片來源:金石堂

當家長遇到青少年拒學,或是在學校出現許多行為問題,回家又對父母態度冷漠,肯定會感到百般無奈又無計可施,到底費盡心力養育孩子,為什麼會換來如此的結果呢?

我們過往所認定的「青春期」多半是國高中階段,但由於科技進步的關係,國小中年級便開始進入叛逆期,而家長愈是想跟孩子講道理,就愈是講不聽,而原本緊密的親子關係也提早面臨考驗。

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親子關係,讓孩子重回「正軌」呢?《減法教養》這本書的作者K老師是深入校園近30年的臨床心理師,至今服務過無數的學生與家長,也深知家長擔憂的心情與孩子矛盾的心理,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協助家長理解青少年,並且重拾過往的親密時光。

書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理論稱之為「甜甜圈理論」,這是K老師個人獨創的,把甜甜圈的中心圓圈寫上「本意」,而甜甜圈的外圍寫上「嘴臉」,簡單理解就是我們外顯的表情與態度不見得與本意相符,所以當孩子口氣不好的時候,不一定是存心與我們作對,很可能是疲累或其他原因所導致,就如同家長的本意是出自於關心孩子,但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卻是責罵,所以親子之間若是想要相互理解,就必須要先帶著善意解讀的心態去面對,否則只會針鋒相對而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K老師不斷在書中告訴家長一定要先讓自己有好心情,並且找到自己紓解壓力的方式,而不是整天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同時也要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會希望別人認定自己很壞,唯有讓孩子認為自己足以被善意對待及理解,才可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去做出改變。

當然,作者並不是鼓勵家長放任不管,而是希望家長能不要過於急躁,讓孩子有多一點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是對著孩子長篇大論去期許孩子能自己想通。根據K老師在書中的建議,父母對於孩子的叨念切勿超過兩分鐘,而且務必要挑重點講,因為他們也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妥,若是父母也為他們的自我苛責添柴火,反而剝奪了他們理性思考及自省的機會。

特別同意K老師在書中提到成癮問題的解方並不是戒斷,而是達成「不過量」的目標若是想要減少孩子對某一種物品的癮頭,最好的方法就是開發其他的癮頭,也就是創造更多能吸引孩子的興趣,比如最常讓家長頭痛的就是「網路成癮」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不是斷網,而是讓他們對其他事物感到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分散注意力及重新分配時間,根本不需要在「每天到底能上網多久?」的議題上爭論不休。

教養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也非常考驗家長的智慧與心性,雖然孩子的外貌逐漸成長到讓我們以為能以成人的角度去溝通討論,但別忘了他們的身心正處於劇烈變化的階段,本身肯定也存在著許多煩惱與矛盾,所以家長一定要站在同理的立場去理解,更要找到最適切的方法去建立良善的關係,只要我們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就有機會去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懂得為自己負責的人。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如何避免落入有毒正向的陷阱?《偶爾不振作也沒關係》

【兒童繪本】我的神奇衣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