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心情誌(ㄧ)時間換個位置再來一次]
#婷文覺察自由書寫✍️
—

光是分享AI課程,其實間接也讓我覺得,能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也挺不錯的。上課的地點位於松江路上,也在我上一份工作附近,回顧那三年,我總是從五股騎車到台北市上班,在那個年代並沒有捷運松江南京站。這也是我走了一個新時代卻在找那舊的記憶,甚至還想像,如果當時還在這裡上班的我,又會是怎樣的狀態。當然答案也只有位於那個平行時空的我才知道。
上班時間擠上捷運,放眼望去每個人都在滑手機,那個車廂只有我,在默默的觀察大家。偶爾對眼到幾個跟我一樣也在觀察大家的人,然後眼神交會的下一秒,形同陌路。這大概是一種默契,不需要特別有禮貌,但保持距離的舒服。
松江南京站,算是一個大站。只是我沒想到,這裡有個小插曲也讓我有種難以文字表述的事件。大概就是我親眼在廁所,看見一位阿嬤使用蹲式廁所,卻站不起來、然後她按了警鈴。後續透過好多善心人士的幫忙,也順利處理,只是當我後續回憶起來還是有種震撼,深深體會到人到了某個年紀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然後我一直覺得,服老+練肌力這兩件事真的是很重要。
當然每個人的狀態、經濟許可都不一樣,畢竟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辛苦與難處,難免落入比較,但請記得及時拉自己一把。我今年算是對自己很寬裕了,看起來沒以往積極,但方向就是亦趨緩、進而穩。偶有各種心行的考驗,然後又從這份考驗連結到新的學習。
這幾天正好在看一行禪師的《出入息念經》裏頭提到了佛教唯識心理學「五十一種心行」這個關鍵字打開了我的求知慾,於是我整個人這兩天沉浸在這些心行的世界裏。想進一步認識並對應自己的人生,或說,有沒有能幫我解開總是輪迴的那個時間軸。
今天中午總算看到讓我思考許久的「慚」(相關文章置底),反覆反覆的去做咀嚼這段話,最後停在美華跟VVN和阿婷都曾經對我說過類似的話:「妳就做妳想做的事情,不用去太在意是否會造成別人困擾。」當時我還被自己的習性綁住,落入寫作低潮,我以為我再也寫不出文章了,然後今日跟這段話連結在一起後,我豁然開朗,早就有人提醒我,而且老天一次還前後派了三位來提醒我,或許我真的不夠有自信。這是從小培養的自卑感影響嗎?這份總是對自己質疑或說拿別人當擋箭牌的概念,是不是就是楊定一博士常說「幾面一體」的概念。我還在領會中。
就像此刻已經處於2025年了,可我總到了某個地點,就會不斷的開始與過去的自己做連結,這份念想總是有時會將我捲入回憶的深淵,沒有好也沒有壞,畢竟心怎麼走,我們還是得走,於是才要更明白心行的修行。
是不是每一個選擇都很重要!?我認為沒錯,不論大事、小事都很重要,而且當你選了一個,就會一個一個的不斷帶你出走到新的地方。我可以確定的是,當你是可以選擇好與不好都一樣、你可以一致認為好事也可能是壞事,這份基礎在,那麼接下來的選擇你就一點也不會質疑了。
我曾經在喜歡跟被迫放棄之間選擇過,那個痛苦是一直存留在我的記憶、心也好、身體也好。於是我選擇捨離,但不是放棄。我明白剛剛好是心口合一的要領,現在的我確實是捨離很多有情的人事物。但絕非無情,就是透過這份心行而事恭善行,身而為人的盡力而為就好。
當然我也很明白,就像那我懂你意思了高歌的那一句「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就像我、就像你」。當我可以釋然看待自己與別人如此舒服般的距離,我就也能平穩的看待失去什麼。是時間也好、是記憶也好,我都可以知道我的心走到了哪裡!與自己同在✨
—
參考來源:
『慚(藏語:khrel-yod),即關心我們的行為將如何影響到他人,是避免產生負面行為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由於我們關心自己的行為將會給與我們相關聯的人們帶來影響。這些與我們相關聯的人,也許,譬如我們的家人、老師、社交群體、種族群體、宗教秩序或者同胞。對於世親而言,這種心所法意味著有所顧忌,並且是要限制自己明目張膽的消極。它與前面的心所法均伴隨於所有的建設性心理狀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