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綠賞電子化|實體積分、禮品明年 4 月退場 環團憂積分「貶值」減回收意欲

香港紀事
·
·
IPFS
·
明年 4 月 1 日把「綠綠賞」全面電子化,安排將為這班以拾荒、回收幫補生計的長者帶來衝擊。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環保署在 2020 年 11 月推出「綠綠賞」積分,鼓勵市民使用社區回收設施「綠在區區」,透過積分兌換即食麵、芥花籽油或超市現金券等禮品。署方日前(25日)宣布,由 2026 年 4 月 1 日開始,將停用「綠綠賞」實體積分卡及實體禮品兌換,實行全面電子化,改以手機 App 電子積分兌換禮品或港鐵車票等等。
過去幾年,市民可以「綠綠賞」積分兌換「易賞錢」,在超市等換取生活用品。不過,環團「綠惜地球」發現,「綠綠賞」兌換成「易賞錢」後「貶值」;以過去兩年最受用戶歡迎的五大禮品為例,實體禮品退場後,市民將未能以原來積分換取相同的禮品,組織憂慮會降低市民、不擅使用智能電話長者的回收意欲。環保署回覆指,全面電子化能提供更便捷及多元的禮品兌換服務,難以直接與實體禮品兌換作比較。
今年 70 歲、不願上鏡的玉姐,過去兩年每日到綠在區區回收塑膠、紙皮、玻璃樽等,「賺」得 80 萬積分,用以兌換實體禮品幫補家計。

拾荒長者兩年累積 80 萬積分 等同每日回收逾 500 個膠樽

今年 70 歲的玉姐,拾荒超過 30 年。從前她不時推着一車紙皮,一早在回收舖前等開門,兼憂慮被食環票控阻街,後來「轉會」更早營運、回收種類更多的「綠在區區」,集中收集傳統回收行不接收的塑膠,亦會回收紙皮、玻璃樽、膠紙、小型電器以至廚餘,成為「綠綠賞」大戶。過去兩年,玉姐恆常到「綠在石湖墟」回收,每天「賺」得 800 分,累積近 80 萬「綠綠賞」積分,把奬賞兌換表背得滾瓜爛熟,「膠樽 1kg 80 分,玻璃樽就 1kg 20 分,報紙、紙皮、雜膠,1kg 10 分,我日日都對住你話我熟唔熟呀。」

80 萬積分是甚麼概念?以積分最高的膠樽計算,每公斤膠樽可換 80 分,玉姐的 80 萬分猶如兩年內回收近 1 萬公斤、約 40 萬個淨重 25 克的膠樽。密密回收除了是打發時間,亦能實質幫補生計,綠綠賞計劃下,玉姐會在家中缺少物資時,以積分兌換鹽、維他奶和通粉,其餘積分則會換領超市 50 元現金券,以購買日常用品。

玉姐一般會用積分兌換鹽、維他奶和通粉,其餘積分則會換領超市 50 元現金券。

不過,環保署日前宣布,明年 4 月 1 日把「綠綠賞」全面電子化,市民日後將透過手機 App 兌換「易賞錢」、再在超市等零售店換禮品,或以港鐵 Carbon Wallet 積分換港鐵車票等,安排將為這班以拾荒、回收幫補生計的長者帶來衝擊。

目前市民可使用實體積分卡或手機 App 儲積分,可兌換實體禮品或換「易賞錢」、Carbon Wallet 等平台積分。環保署宣布,明年 4 月「綠綠賞」將全面電子化,實體積分卡和禮品將退場。

「綠綠賞」積分電子化下貶值 不足以換回原來禮品

「綠惜地球」指出,積分兌換成「易賞錢」後變相「貶值」,擔心新安排會減低市民回收意欲。環境事務主任趙苡彤舉例說明,現時市民用 1000 積分,可換取 1 公斤頂級香米;以現時「綠綠賞」積分和「易賞錢」2:1 的兌換率換算,1000 積分等同 500 分「易賞錢」,以目前 50 分等值 1 元計算,1000 分「綠綠賞」約值 10 元。 能使用「易賞錢」的百佳超級市場目前並無出售同一品牌的米,HKTVmall 的標價則為 $15,市民不能以原來積分,兌換到相同的禮品。

根據環保署數據,過去兩年最受歡迎的五大實體禮品,為 1 公斤米、芥花籽油、卷裝廁紙以及豆奶,在 2024 年派出 147 萬份、今年頭 5 個月亦派出 65 萬份。記者以目前市面上相同貨物的價格計算,用戶以原來所需換領的積分,兌換成易賞錢後,全不足以換得原來的禮品。

以最受歡迎的五大禮品為例,電子化後,市民不能以原來積分,兌換到相同的禮品。

「如果執到 100 分,轉嚟得返 50 分,咁執嚟做咩?」玉姐嘆息道。她指自己不懂數碼科技,曾嘗試下載超市手機 App 卻屢遇困難,認為「綠綠賞」積分電子化後,自己更難受惠。「我今朝先換咗張惠康現金券」,玉姐主動向記者展示剛得到手的現金券,表示打算在限期前將淨餘的 60 萬積分,全兌換做超市現金券。她建議當局增設,將「綠綠賞」兌換成八達通現金的奬賞,「八達通啲錢攞唔返出嚟,你一定要消費,係咪刺激到香港經濟先?」

就「綠綠賞」積分電子化下貶值,環保署回覆《集誌社》指,全面電子化能提供更便捷及多元的禮品兌換服務,吸引各個階層的市民參與回收,不同電子獎賞平台及零售商亦會就不同產品推出兌換優惠,難以直接與實體禮品兌換作比較。

數碼隔閡或阻長者回收

「綠惜地球」亦憂慮,數碼障礙或令不擅數碼的拾荒長者停止回收。以 75 歲的環姐為例,她不時從朋友處接收可回收物,一并儲起再拿到「綠在區區」回收,她素來習慣從隨身斜孭袋翻出實體「綠綠賞」積分卡,透過「嗶卡」來儲分、兌換禮品。得知「綠綠賞」積分將實行電子化,她指自己只懂得用智能電話「打出打入」,「綠綠賞」App 也是職員幫忙下載,以讓她使用智能廚餘機。環姐直言日後或不再積極拾荒,「個個都係求分咋嘛,有着數,冇着數嘅嘢,咁辛苦,天時暑熱,走去摷垃圾桶。」

75 歲的環姐(右)和姬姐(左)都習慣使用實體積分卡。環姐說自己只懂用智能電話「打出打入」,「綠綠賞」App 也是靠職員幫忙下載,以使用智能廚餘機。

信義會長者服務社工呂家進一向關注北區拾荒長者,他留意到有一定數目的長者會到「綠在區區」進行回收工作。他指長者接收資訊的渠道較少,普遍只留意到有部份禮品兌換機消失不見,並不知悉「綠綠賞」將全面電子化,擔心長者明年才發現無法將累積的分數兌換成實體禮品。呂家進亦提到,大部份長者只懂得使用舊式手提電話,在智能電話上輕輕按鍵已成困難,更遑論開通帳戶、兌換積分,「綠在區區」或需要額外人手教導長者使用電子積分,增加工作量。

「綠惜地球」建議環保署維持現狀 ,由市民自行選擇兌換實體禮品抑或電子積分,認為增加電子積分可吸引年輕人參與,但存在於長者間的數碼障礙仍未解決,「不宜低估所謂 『幾個掣』 的困難」。團體亦指出,積分作為回收的誘因,未來的實際價值皆由各大購物平台決定,日後當平台更改優惠條款如積分和現金值的兌換率,當局未必能控制,或令回收量可受外部商業決定影響。

「綠惜地球」建議環保署由市民自行選擇兌換實體禮品抑或電子積分,認為應考慮長者的數碼障礙,「不宜低估所謂 『幾個掣』 的困難」。

環保署:民有時間適應和過渡

環保署指「綠綠賞」現時約 106 萬用戶中,有 87% 用戶已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形容電子積分「反應良好」,指「易賞錢」兌換功能自 2024 年底推出,市民每月用於兌換的積分,由半年前增加兩倍至今年 5 月的 2400 萬分,約 2.8 萬名用戶用過有關功能。不過數據顯示,用於兌換禮品的積分,是兌換「易賞錢」和 Carbon Wallet 積分的近 6 倍;2025 年頭 5 個月,兌換最受歡迎五大禮品的積分達 6.28 億分,兌換「易賞錢」和 Carbon Wallet 的只有 9310 萬分。

環保署指,為鼓勵使用實體積分卡市民轉用手機 App,將推出暑期優惠,讓交回積分卡轉用手機App 市民,「獲得額外 50 分」電子積分。署方又指市民會有時間適應和過渡,「綠在區區」將提供實體禮品至 2026 年第一季,「綠在區區」職員會協助有需要市民安裝手機 App 及示範如何使用等等,而沒有智能手機的市民亦可在指定「綠在區區」換領禮品,積分卡不會被取消;署方將籌劃引入更多獎賞平台參與。

環保署指電子積分「反應良好」,不過數據顯示今年頭 5 個月,用於兌換禮品的積分,是兌換「易賞錢」和 Carbon Wallet 積分的近 6 倍。
集誌社檔案|有市民稱回收不旨在領取禮品
就「綠綠賞」全面電子化會否減低市民回收意欲,記者在稍早前的星期日下午,在深水埗「綠在區區」逗留約一個半小時,隨機訪問到場回收的 17 人。受訪者年齡介乎 30 至 70 多歲,當中只有一人表示電子化會減低回收意欲,其餘 16 人均表示沒有影響;其中,年過七旬的簡生和簡太指沒有在「綠在區區」儲分的習慣,強調回收不旨在領取禮品。有職員則指深水埗區較多低收入人士,常有長者推着一車回收物前來回收,着緊秤重與積分兌換,又指街坊較喜歡換領超級市場現金券,估計取消實體禮物對市民回收意欲影響不大。
記者早前在深水埗「綠在區區」隨機訪問到場回收的 17 人,當中只有一人表示電子化會減低回收意欲;其中,年過七旬的簡生和簡太強調回收不旨在領取禮品。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47人案|吳敏兒、馮達浚、劉澤鋒出獄 案情求情回顧 料年內尚有2人出獄

47人案.獲釋|吳敏兒、馮達浚、劉澤鋒出獄 馮:感謝每一位幫過我嘅人

工廈劏房|業租破產 租戶被逼遷 陷居住困局 團體倡增中轉屋助安置 房屋局: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