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第6堂)
小寫行動與大寫行動
拉岡區分兩種行動:小寫行動與大寫行動。小寫行動表面上要改變現實,實則維持現狀,是一種假動作,通常發生在象徵界,僅在符號上的改變。例如社會運動中,部分人愛的不是革命,而是「喊著革命的自己」。
相對地,大寫行動是真正能帶來變革的行動,核心在於語言的轉變。語言改變思維,進而改變認知與行動模式,如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以數學、理性語言取代宗教語言,推動現代世界的形成。因此,大寫行動是「語言結構的改變」。
幻見結構與小對體
語言無法涵蓋一切,必然留下空缺,而小對體正是用來填補這些空缺的存在。換言之,我們所處的語言世界雖具有普遍性,也必然伴隨死角;正是因為排除這些部分,社會與政治結構才得以維持表面的秩序。齊澤克稱這種被排除之物為「構成性例外」。
在人生敘事中,我們也常以某個小對體(如特定人物或象徵)來彌補自身結構的缺口,藉此迴避現實中的矛盾與衝突。拉岡指出,在幻見敘事的框架下,個體的人生註定無法成功與獲得幸福,但多數人寧願留在幻見中,以維持敘事的一致性,也避免承擔真正改變所帶來的風險與責任。
分裂式主體
分裂式主體的概念揭示了個體行動的分裂:意識欲「改變」,無意識卻執行「維持現狀」的小寫行動。這兩套劇本同時存在,無意識往往更為聰明狡猾,讓行動傾向於維持現狀。
拉岡晚年的主體觀點,與康德、黑格爾的主體思想一脈相承。紀老師指出,拉岡認為「我」與「我所看見的世界」必然是不完整的,而這種不完整並非偶然,而是結構上必然存在的裂縫或幻見。拉岡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提出一個反直覺的洞見:正因為不完整,才會產生追求完整的衝動。這並非心靈雞湯式的慰藉,而是對人類精神結構的深刻揭示。
不完整性激發了人去填補自身或他人的缺陷,並在補足的過程中找到行動的意義。舉例而言,當一個人看到他人身上的「不完美」,這份缺陷反而可能成為吸引力,驅使他相信自己的存在能使對方更完整。正是這種對完整化的追求,讓個體有事可做,人生敘事也因此展開。
換言之,世界與自我的裂縫,正是推動個體不斷尋求完整的根源。主體之所以成為主體,正是因為它不完整,而這種裂縫就是構成完整與驅動其存在的基礎。
2025.08.19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