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的不止是物價,還有語言
想必大家必然非常熟悉『通膨』這個詞,畢竟我們活在一個每天都要面對物價越來越高企的世界,以至於我們都選擇性忽視了通膨在經濟學上的好處。
當然,我沒有要提通膨說好話的意思,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社畜,一個背負著龐大房貸的男人,說自己不厭惡、不煩躁、不痛恨通膨,恐怕是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然而今天我並不是想要探討通膨的好或壞,而我想要談談的是,語言作為人與人溝通之間的貨幣——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都在經歷通膨中。
通膨這個詞,原本是經濟學裡用來闡述一個現象:當貨幣太多,而商品沒有增加,價值就會變弱,錢買不到以前同樣的東西。
所以讓我們看看,我們這個世界的語言,是不是正在不斷的寬鬆量化中,也就是俗稱的「不停印錢」。
「創新Innovative」「領袖者leader」「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高效Efficiency」「透明transparent」「策略strategy」……這些擲地有聲的詞彙,在金本位還沒被唾棄的時代,所承載的重量用以對比當今現況,你就會明白我們究竟走了多遠(how far we have come)。
它們如今是那麼的“便宜“、”好上手“,以至於我們聽到它們時,不止無感,還會翻白眼。
這些詞,一開始是地震,後來成了氣泡,最後成了虛無。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使用成本,太便宜了
在今時今日,有些公司明明是賣奶茶的,但是他們自詡是科技公司;
有些公司想推廣一個新產品?簡單!說它「創新」「高效」「有效解決」,結束。不用真正說明它怎麼做到,也不用面對實際效果。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每年九月份的蘋果發布會。蘋果公司的高層們在台上侃侃而談:今年我們的手機擁有了顛覆性的創新——新的電池,新的配色!
你覺得他們在乎自己說的真相嗎?他們只是用最低成本的包裝,反正你需要一個藉口來買新手機,而我的任務只是提供你藉口。
你或許還試過:你打從心底知道手上的企劃案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新瓶裝舊酒』,但是經理為了凸出自己的領導有方,前瞻性策略,於是你絞盡腦汁堆砌詞語,硬是讓它看起來像場顛覆。
你說服、打動了了公司高層,經理大喜過望,明裡暗裡告訴你,只要他能上位,你絕對不會被落下,咋看下你也是得到了好處的人,但是內心深處的空虛卻像白襯衫上的一小滴咖啡漬,旁人察覺不了,你絕念念不忘。
因為企業和個人,都必須說話像個漢堡
一個企業若不說自己有「創新基因」,不說品牌「內含效能轉換」,不說有「社會責任感」,在今時今日似乎就很難存在。
同樣,個人如果自介不帶上「領袖者」「探索者」「平臺建構者」「跨領域創新者」,似乎你就是一個透明人,就沒有什麼可講的身份。
你或許也看過LinkedIn上那些嚇唬了一堆人的職稱簡介:明明只是一個獵頭公司的銷售,硬是被他講成了天花亂墜的偉大工作。
我有個朋友,求職時被教導把簡歷塞滿「高大上」的詞:「策略思維」「全球視野」。她照做了,拿到了 offer,卻在入職後發現,這些詞沒能幫她適應真實的工作。她調侃自己:「我用假的自己,換來一份真的工作。」
這樣的舉動,與社會經濟壓力重擔面前,固然是無可奈何之舉,但是你真的認可嗎?
因為我們喜歡劇本,不喜歡真話
語言通脹不是虛假,是作戲。
就像劇場上一切都是順暢成就的,一點真實的狀態都會破壞劇情。職場和市場,沒人要聽真話,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職場戲本寫字。
這種通脹語言,最絕不限於商業或職場。我們即將看到它潛透到各個有形無形的社會領域:
社群媒體:熱鬧的空話集散地
「正能量」「改變人生」「活出自我」「成為更好的你」,這些詞在社群媒體上隨處可見。
朋友圈裡,有人分享一杯咖啡,配文「享受當下,品味生活」;有人曬健身照,標籤「自律即自由」。
這些話聽起來很美,卻掩蓋了真實的疲憊、焦慮或平凡。
這些帖文的初衷固然是想要分享生活上的一些小確幸,散播一些正能量(畢竟沒有會攤開傷口任人觀賞,也不會有人喜歡滿是負能量的地方),但是其造成下意識攀比,已經是整個世代的焦慮。
生活建議:萬能的雞湯配方
「早起改變人生」「斷捨離帶來自由」「極簡主義讓你快樂」,這些生活建議在書店、短影片和課程中無處不在。
聽起來像靈丹妙藥,但試過之後,你發現早起還是睏,斷捨離還是亂,生活並沒有因為一句口號而變得更好。
這些詞像包裝精美的禮盒,拆開卻發現裡面空無一物。你有沒有哪一刻,聽著這些建議,卻只想嘆一口氣?
情感語言:親密與空虛的迷路
「懂我」「體貼」「靈魂伴侶」「我被治癒了」,這些詞被過度購買和使用,已經不能用來測量真實關係。
記得那次爭吵嗎?你對伴侶說「你根本不懂我」,卻發現這個詞如此蒼白,無法訴說內心的真正傷痛。
語言還在,情感卻像掉線的訊號,一直無法連接。
政治語言:熟悉的空洞口號
「為民服務」「共建美好未來」「讓生活更便利」「全力以赴」,這些話在地方廣播、社區公告或選舉傳單上隨處可見。
你聽到居委會主任說「我們全力打造宜居社區」,卻發現小區的電梯還是壞的;候選人喊著「讓選民的聲音都被看見」,但問題投訴後還是石沉大海。
這些話聽起來動人,卻像空頭支票。你是否也曾在聽到這些口號時,默默苦笑?
精神成長圈:許願池般的勵志語
「相信自己」「釋放潛能」「活出真我」「心想事成」,這些話充斥在線上課程、勵志演講和朋友的分享中。
你聽過一句「只要堅持,夢想終會實現」,於是報名了健身課,卻三天後放棄;有人告訴你「每天冥想五分鐘,焦慮就會消失」,但試了幾次,還是焦慮如故。
這些話像許願池裡的硬幣,投下去時充滿希望,卻換不來真正的改變。
你有沒有哪一刻,聽著這些話,只覺得無力?
通膨語言的必要性:我們為何還是繼續用?
我必須澄清,我真的同意這些語言的通膨是有其必要性的。
對某些人來說,它是工具,是話術,是成本最低的包裝材料。而對大部分人而言,修飾過的真相,遠比血淋淋的真相來得更容易入口。
它能在毫無內容的情況下,建構出一種「我們正在前進」「我們已經改變」「我們擁抱價值」的幻象。
在這個被效率與表象主義主導的環境裡,幻象有時比真相還要好用。
它可以讓沒有創意的人講出創意的樣子,讓停滯不前的產品也能被稱為「升級版」,讓無權無實的職位有了「策略主導」的光環。
語言的通膨,有時就是現代社會運轉下的潤滑劑——虛假但有效。
所以,我們不能只是責怪濫用語言的人,因為在這個時代裡,不說場面話的,才是最不合時宜的那一個。
那麼,語言還能重建嗎?
當多數人心知肚明,卻仍預計會被追求效率、正面、包裝所征服,我們真的能回到「語言金本位」嗎?
也許,我們還是會繼續濫用語言;
但這是否代表什麼都不該做?也未必。
至少,我們還能記得,那些曾經有重量的詞,像是舊時的銀幣,握在手裡還有溫度。
就像貨幣金本位早已過去,但還是有人保存一枚舊幣,只為了記得,曾經有個時代,價值有準繩,而語言,是值得被珍視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