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是一套古代演算法?

Tony_Chan
·
·
IPFS
·
從出生時間到五行規則,古人如何建構一個預測人生的「符號系統」

我對命理術數都有興趣,例如八字﹑紫微斗數﹑塔羅等等,所以都會閱讀相關的書籍。現在開一個系列,嘗試從另一角度探討命理術數。但我不是占卜師或師傅,不懂算命,只是想從一個現今或宏觀系統角度討論命理術數。如以下一些細節內容有錯誤,請指正及多多包涵。


一、開場:演算法與命理之間的相似結構

當代人談及「演算法」,往往會想到 YouTube 的推薦系統、人工智慧模型或信用評分;而古代人面對不確定性,依靠的則是八字、星座或占星術。兩者看似南轅北轍,但在結構上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皆是透過有限的輸入,經由一套規則運算,產生某種「預測」。問題在於:八字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古代版的演算法?


二、輸入:出生時間作為「數據點」

在八字體系中,輸入僅需四個元素:出生年份、月份、日子與時辰。這四個維度再轉換為 天干地支 的組合,構成所謂「四柱八字」。

  • 例子:1990 年 5 月 12 日上午 9 時出生 → 轉化為「庚午年、辛巳月、丁丑日、甲辰時」。

  • 這相當於演算法中的 特徵向量(feature set),每一個干支都具備屬性(五行屬性、陰陽屬性),等同於將人生起點壓縮為一組代碼。


三、規則:五行生剋的運算邏輯

八字的運行依賴的並非單一符號,而是一套龐大的規則系統。

  • 五行生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應地亦存在剋制關係。

  • 格局判斷:如「食神制殺」「傷官見官」等,可視為條件分支(if-else)。

  • 十神體系:正財、偏財、官、印、比肩……則可理解為不同角色的變數,類似現代演算法中的「標籤」。

例子:若某人的日主屬「木」,而八字中「金」過於旺盛,則被判定為「金剋木」,象徵壓力或事業受阻。這與演算法中的「加權」相似:某個特徵值過高,會直接影響輸出結果。


四、輸出:人生的模式識別

八字的輸出並非精確數字,而是模式化的描述:

  • 性格:日主偏強,可能性格固執。

  • 人際:比肩過多,容易與同輩競爭。

  • 財運:正財受剋,理財或收入受阻。

這與現代信用評分或招聘演算法的功能類似:

  • 信用卡模型可能判斷「此人有 30% 的逾期風險」。

  • 招聘演算法或會標註「此候選人穩定性高,但創新性不足」。
    本質上,兩者皆屬於「輸入資料 → 模式分類 → 預測未來傾向」。


五、八字與 AI 的相似與差異

相似之處:

  1. 特徵輸入:八字依據出生時間,AI 依據年齡、收入、行為數據。

  2. 規則運算:八字依循五行與格局,AI 則使用統計模型或神經網絡。

  3. 輸出模式:八字給出命運格局,AI 輸出推薦或風險評估。

差異之處:

  • 八字依靠象徵推理,缺乏科學驗證;AI 基於數據訓練,但仍可能帶有偏見。

  • 八字偏重「解釋性」(可講述故事),AI 偏重「預測性」(提供概率)。

  • 八字的規則千年不變,AI 模型則能不斷更新。


六、例子對照:八字與信用評分

假設某信用卡公司需要決定是否借貸:

  • 八字版本:若某人八字「財星受傷」,批算者會認為其財務不穩,需謹慎借貸。

  • AI 版本:模型根據其收入不穩定、過往逾期紀錄,評估風險分數偏高。

兩者其實皆是將人的「狀態」轉化為數據,經規則運算後,輸出「建議性預測」。


七、文化演算法的社會功能

八字作為「古代演算法」,其功能並非在於精確統計,而在於:

  1. 降低不確定性:為人提供一個解釋未來的框架。

  2. 模式化敘事:以五行之間的關聯將人生困境描述為「自然規律」。

  3. 安頓心理:即使不準確,也能為個人提供方向感與心理慰藉。

同樣,現代 AI 亦具類似的社會功能:推薦系統、信用評分、招聘模型,本質上皆是「幫助人降低不確定性」的工具。


八、結語:演算法並非新事物,而是人類慣性

八字或許未必屬於「準確的科學」,但它代表了人類早已嘗試透過「輸入—規則—輸出」的模式,將混沌的人生轉化為可理解的結構。今日我們稱之為「演算法」,古人則稱之為「命理」。其背後的邏輯一致:人類始終渴望以符號系統掌控未來。問題不在於八字是否迷信,而在於我們是否意識到,任何演算法,不論古今,皆在替我們建構「如何理解自己與未來」的敘事。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擬真文明
8 篇作品

孤獨、秩序與快餐

Social Optics
1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