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之中,真实在呼吸
一开始的时候,我看了看三日书的写作方向,发现结构性的问题,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
不需要多复杂的大道理去论证,因为我们身边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早已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写这三篇文章,最大的目的,其实就是希望大家意识到——
那些我们平时觉得“奇怪”“不可思议”的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有迹可循。
很多人总以为,政治和社会问题离自己很远,跟自己无关,于是把它们当成八卦来看。
而其实,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早就折射出整个社会和体制的逻辑。
这就是“由小见大”,或者说得更直接些——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是真的。
而所谓的“个别问题”,往往只是管理者为了方便管理、避重就轻的托词。
哪怕有一百万人受到影响,也可以被轻描淡写地说成一百万个个体,从统计学里抹去温度。
数据和官话,是冰冷的。
失业、患病、经济下滑这些数据,涨跌几个百分点,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是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而这些人背后,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原本可能充满希望的小集体。
就拿失业来说,报告上说“失业人口达到几百万人”, 从个体感官上来讲,听起来好像事不关己;也不觉得有很多。
如果我们现在把单位换成“家庭”,你是否会觉得——就算只有一个家庭失业,也已经够沉重?
每天一章,没有宏大计划,也没有苦大仇深。
我没打算写得很完美,只希望它足够真实,足够通俗,足够直指人心。
力求用自己或身边的人的真实案例,呈现那些被忽略、被习以为常的痛点,
也试着为这些痛点,勾勒出清晰的结构轮廓。
在我的生活中,我听过太多“都是这样的啊”“没办法啊”“很正常吧”之类的习得性无助,
用来形容他们的婚姻、工作、人生。
可我总忍不住想——会不会“不是这样的”,才是人生本该有的样子?
三日书的内容,是我观察的切面,不是全部。
我会继续写下去。
如果你在这些字句中有所觉察、有所共鸣,那我的写作就已经有意义。
如果你深受启发,也欢迎点赞、留言,订阅,给予打赏。
写作是我和这个世界之间的桥。
哪怕它暂时只通向你一个人,那也是足够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