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两问景”解

关令尹
·
·
IPFS
幽灵和影子的对话录,很久以前写的一段《齐物论》译释。


今日略解《庄子·齐物论》之倒数第二段——“罔两问景”。

原文如下: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其所以然?恶识其所以不然?”i


上篇 识字


对于这个故事,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文中的两个名词。第一是“罔两”,第二是“蛇蚹蜩翼”。

“罔两”到底是什么?自从郭象开始,几乎所有的注者都以为是“景外之微阴”,也就是“影子外围的微弱光影”,更有现代译者将其意译为“影子的影子”。那么,这个恍兮忽兮、奇兮怪兮的“影子的影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不知诸君是否真的明白,反正我是一点也不明白。

纵览先秦两汉文献,“罔两”一词出现的频率并不算太低,然而,被解成“景外之微阴”的也就仅此一处而已,这是晋朝人的新发明。当然,晋人并不长于训诂,也不认同什么“孤证不立”的道理,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清朝灭亡之后的中国学者,我们最好还是有一点基本的考据常识。

罔两,又通“魍魉”、“蝄蜽”。在郭象《庄子注》出世之前,这个词的意思只有以下两种:

一是作形容词,表示“无所依据貌”。比如《楚辞·七谏·哀命》:“哀形体之离解兮,神罔两而无舍”;又如《淮南子·览冥训》:“浮游不知所成,魍魉不知所往”。

二是作名词,意指山川精怪、游魂野鬼。《左传·宣公三年》曰:“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孔子家语·辨物》云:“木石之怪,夔、魍魉。”《说文解字》也释“蝄蜽”为“山川之精”。《搜神记》还举出了一个实例:“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

很明显,以上两个意项是彼此相通的:灵魂既然没有身体作为居所,那就只能是四处飘荡的幽“灵”鬼“魂”了。

所以,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所谓的“罔两”,其实也就是“无身体的幽灵”。

接下来是“蛇蚹蜩翼”的问题。

这组词在释义上的唯一难点就是其中的第二个字——“蚹”。这是一个相当生僻的字,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仅仅出现过一次,就是在《齐物论》中。好在《庄子》中还有类似的词组,也就是《杂篇·寓言》中的“蛇蜕”和“蜩甲”。

众所周知,文本解释学中有两条著名的原则,其一是“经济原则”,其二是“就近原则”。为了妥善处置“蛇蚹蜩翼”这个难题,我们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遵循金科玉律。

“蜩翼”的意思再清楚都不过了,就是“蝉的翅膀”,因此,根本没必要去费心转释。而“蛇蚹”则宜遵照文本的就近原则,以“蛇蜕”释之,读解为“蛇蜕下的皮”。

至此,两处难字全部解明,小学工作基本完成。


下篇 辨义


接下来,拟将原文分为四段,逐次译解。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译文:

幽灵问影子道:“先前你走着,现在你又停下;先前你坐着,现在你又站起;你为何如此没有独立的操守呢?”


幽灵之所以能责问影子,认为后者只能随身体而动,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地位,这其实是因为——幽灵(“罔两”)本身刚好与影子相反,用不着依赖任何形体,能够无拘无束地到处游荡。因此,“罔两”的存在,这一事件本身即说明了——“形之存在”并非“影之存在”的必要条件。从广义上来看,人形的罔两其实也是一种“影子”,只不过是一种“不依赖身体的影子”。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译文:

影子说:“我是因为有所依靠才会这样的吗?我所依靠的东西是因为又有所依靠,方才成了如此这般的吗?


影子所依靠的显然是身体。而身体所依者何,作者并没有交代。联系前文,早在《齐物论》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人的各色行为、诸种情态,其背后是否有某个行为主体?作者首先在身体(“百骸、九窍、六脏”)中寻找这个主体——也就是所谓的“真宰”,然而却未能找到。随后又到灵魂中寻找,即探寻所谓的“真君”,但又是一无所获,以至于得出了“其形化,其心与之然”的结论,否认了个体灵魂的不灭。借西方近代哲学的术语来说——庄子既不承认永恒的“经验主体”,也不承认永恒的“先验主体”。


吾待蛇蚹蜩翼邪?

译文:

我依靠蛇蜕下的皮或蝉的翅膀吗?

(这是反问句,言下之意:“吾不待蛇蚹蜩翼。”)


“蛇蚹”和“蜩翼”的真正共性在于——两者都是透明的,因此,完全可以近似地认为,它们都没有影子!这句话的用意在于——指出“形之存在”并非“影之存在”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即便有形体,也未必会产生影子。质而言之——就算是真有这样一个先天地而存的真宰真君,那么他的能力也势必是有限的,世间万物、人情百态并不能从他身上找到自身的根源。


恶识其所以然?恶识其所以不然?”

译文:

何以知道如此这般(影子随形体而动)的缘由?又何以知道不如此这般(幽灵不随形体而动)的缘由?”


通过双重的反问,庄子不仅摒弃了“真宰真君”的假设,而且还顺道颠覆了后世那种“本体—功用”或“主体—行为”的思维范式,为后文即将暗示的“两行”妙境,也就是“蝴蝶梦”,作了恰如其分的铺垫。

至此,“罔两问景”之章全部解毕。


2011/11

i 文中《庄子》引文全部采自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关令尹兴趣使然的专业历史小说家 文化考古 画骨剖心 铁储蓄罐,只进不出,投币者后果请自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心理学与哲学
17 篇作品

华人与狗和二房东

我的短篇小说
1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