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走進現場】追思二戰的台灣戰歿者,在終戰80週年找回屬於台灣的戰爭記憶

張郁婕(Chang, Yu-Chieh)
·
(修改过)
·
IPFS
·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7號在高雄舉行「終戰八十紀念——二戰台灣戰歿者慰靈暨和平祈念儀式。美、日駐台代表及台籍日本兵都有現身出席,共同悼念在二戰中喪生或流離失所、難以返鄉的台灣人。

採訪/攝影/文責:張郁婕(本文首發於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週日(9/7)在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舉行終戰80週年的二戰台灣戰歿者慰靈暨和平祈念儀式。現場除了有 4 名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台籍日本兵、從軍看護婦代表,還有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Neil Gibson)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現身出席,共同悼念在二戰中喪生或流離失所、難以返鄉的台灣人。

本次出席活動的 4 名歷史證人包括:舊日本帝國海軍特別自願兵陳金村、舊日本帝國陸軍軍屬楊馥成、高座海軍少年工葉文懷,以及日本紅十字會從軍看護婦廖淑霞。4 人分屬不同身份,也呈現出台灣人參與這場戰爭的身份與方式相當多元,無法以一貫之。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7 號在高雄舉行「終戰八十紀念——二戰台灣戰歿者慰靈暨和平祈念儀式。攝影:張郁婕。
本次追思活動共有 4 名歷史證人現身出席。由左而右依序是:前日軍陸軍軍屬楊馥成、前日軍從軍看護婦廖淑霞、前日軍海軍特別志願兵陳金村、及前日軍高座少年工葉文懷。攝影:張郁婕。
楊馥成曾以日本帝國陸軍軍屬身份前往新加坡,戰後回到台灣卻遇上白色恐怖,在綠島關了6年8個月。2019年他向日本提起訴訟,希望確認經歷日治時期的台灣人在戰後是否還能保有日本國籍,但遭東京地方法院駁回。
陳金村曾是日本帝國海軍的特別志願兵,隸屬於震洋水上特攻隊。水上特攻隊的作戰計劃,是利用人肉魚雷「回天」或「震洋艇」等特攻兵器,向敵軍的軍艦展開自殺式攻擊。攝影:張郁婕。
葉文懷(右)曾以少年工的身份,前往日本神奈川縣的高座海軍工廠受訓。和葉文懷一樣的高座少年工,隨後會被分配到各地軍工廠協助生產戰機,直到二戰結束。攝影:張郁婕。
廖淑霞(左)在小學五年級時隨家人移居上海日本租界,在日軍 1632 部隊陸軍病院醫院受訓成為紅十字會的看護婦。廖淑霞出席老兵相關活動時,衣服上的紅十字是她的招牌標示。攝影:張郁婕。
前日軍從軍看護婦廖淑霞女士準備走向台前,代表台籍日本兵致詞。攝影:張郁婕。

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可以風化

代表台籍老兵致辭的廖淑霞談到,縱使當年台灣人以日本人的身分參戰,戰後卻將台灣人排除在撫卹和恩給之外,2000 年開放領取軍事郵局存款,又比照 1952 年發放存款給沖繩人的方式辦理並不符合當年的匯率換算,但戰後 80 年的現在,台籍日本兵並沒有要求日本賠償,也沒有要求日本道歉,只是希望能獲得平等對待,不要讓這段歷史風化。

致詞最後,廖淑霞特別加了一段原本不在文稿中的內容,分別用日語和台語強調:「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扭曲事實,不能被抹黑」強調記憶與傳遞歷史的重要性。

廖淑霞的即興發揮,似乎也能呼應到,高雄選區選出的立委黃捷的開場致詞。

黃捷在致詞中提到,5 年前她跟著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前往沖繩參加慰靈祭,讓她有感於台灣關於戰爭教育、本土教育的不足,導致年輕一輩的台灣人對於自己的歷史還有身份認同依舊處於處於非常掙扎、折磨與混亂的狀態。黃捷並引述總統賴清德在二戰終戰 80 週年演說的「團結必勝、侵略必敗」,強調反戰和反侵略應該是每個台灣人都該要有的行動,唯有讓更多人知道反戰的重要性,了解為什麼愛好與追求和平的重要性,才能在反侵略的路上攜手同行。

前日軍從軍看護婦廖淑霞向戰歿者獻花。攝影:張郁婕。
前日軍從軍看護婦廖淑霞(左二)與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Neil Gibson,右二)在拍照時有說有笑。攝影:張郁婕。
前日軍從軍看護婦廖淑霞(右)與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會長何麥克(Michael Hurst)。廖淑霞小五時和家人移居上海日本租界,在日軍1632 部隊陸軍病院醫院受訓成為紅十字會的看護婦。攝影:張郁婕。

戰後80年,放下敵我的戰爭記憶

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會長何麥克(Michael Hurst)則在典禮中談到,台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也是不少戰俘從新加坡和菲律賓被送往日本時的停靠據點。目前據信在二戰期間,有超過 3 萬名戰俘曾停靠高雄、基隆與花蓮,當中有超過 4,359 名戰俘一度滯留在台灣賣命工作,隨後再被送往日本內地或滿洲。戰爭與和平祈念紀念公園,正好就位在 1945 年 1 月 9 日在高雄港遇襲的戰俘船江之浦丸罹難者的亂葬崗對側。這些不幸在台罹難的同盟國戰俘,也該是台灣戰爭記憶的一部分。

美國在台協會和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的代表連袂出席,更凸顯出即便在戰爭當下兩國屬於敵對狀態,戰後悼念、緬懷所有因為這場戰爭逝去生命的人之常情,是不分敵我的普世價值。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左二)與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Neil Gibson,左三)的座位就在旁邊,兩人一邊聆聽台上發言,一邊閱讀活動手冊上的對譯文稿件。攝影:張郁婕。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左)與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Neil Gibson,右)上台為戰歿者獻花致意。攝影:張郁婕。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左)在獻花之後,不忘雙手合十向戰歿者致意。攝影:張郁婕。

不是為台灣而戰、卻被捲入其中的那場戰爭

現在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有的人(或其祖先)是以中華民國國人的身份「對日抗戰」,但有更多人(及其祖先)在當年是以日本帝國殖民地的身份,直接或是被動的參與了這場戰爭。不論當年是保衛國土、對日抗戰,還是向外殖民擴張的侵略者,當時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都捲入這場不是為了台灣而戰的戰爭,甚至也有異鄉人在此隕落。

戰後 80 年的現在,該是現在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重新檢視、回溯台灣在二戰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時刻。

「終戰八十紀念——二戰台灣戰歿者慰靈暨和平祈念儀式」主辦單位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朱家煌,在儀式上誦讀〈終戰八十周年致全戰歿者祭文〉。攝影:張郁婕。
高雄第 6 選區立委黃捷受邀上台致詞。攝影:張郁婕。
高雄民意代表上台像戰歿者獻花,高雄市第 1 選區立委邱議瑩也有出席活動。攝影:張郁婕。
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內,有一座由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經營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攝影:張郁婕。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入口處,設有3面分別代表台籍日本兵、台籍國民黨軍和台籍解放軍的人物介紹,呈現出台籍老兵的複雜性。攝影:張郁婕。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內設有前日軍從軍看護婦廖淑霞女士的介紹展區。攝影:張郁婕。
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內的台灣高座少年工顯彰碑,與坐在輪椅上的前高座少年工葉文懷。攝影:張郁婕。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7號在高雄舉行「終戰八十紀念——二戰台灣戰歿者慰靈暨和平祈念儀式。攝影:張郁婕。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7號在高雄舉行「終戰八十紀念——二戰台灣戰歿者慰靈暨和平祈念儀式。攝影:張郁婕。
「飛鄉」紀念碑3面分別刻上「臺灣歷代戰歿將士英靈紀念碑」、「國共內戰殞身原日本軍、前國軍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及「二次大戰戰俘船紀念碑」,呈現出台灣在二戰中的多元樣貌。攝影:張郁婕。
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內的「飛鄉」紀念碑。攝影:張郁婕。
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腹地內,設有台灣歷代戰歿將士英靈紀念碑。攝影:張郁婕。
影片 03:35-06:33 處為本站與《鏡新聞》全球大頭條主播林梅婕共同製作的報導。

採訪/攝影/文責:張郁婕

本文首發於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按此收藏本站所有的 Writing NFT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張郁婕(Chang, Yu-Chieh)現為國際新聞編譯,寫新聞編譯也寫評論。有一個日本新聞編譯平台叫【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網站:https://changyuchieh.com/ 🔍社群帳號請搜尋: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電子報:https://changyuchieh.xyz/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沉睡在海中83年的遺骨能重見天日?日本長生海底炭坑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評論】日本誤闖中國領海原因曝光!偶發事件若誤判局勢就可能一觸即發

原爆投下前早有準備,終戰前美軍共進行49次「南瓜爆彈」模擬原爆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