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大傷病到靜心:心靈準備的真實歷程》

清月
·
(修改过)
·
IPFS
·
經歷重大傷病後,我踏上內觀禪修之路。年輕時曾接觸過一個佛教團體,因感受到違和與質疑,決定劃清界線,開始尋找更純淨的修行方式。後來因緣巧合接觸「智慧禪」(腹部內觀),這種直指內心的修行深深吸引我。與一般靜心不同,內觀帶來更深刻的自我覺察與轉化。我的命理與性格使我適合這條獨特的修行路,也讓我能以慈悲包容的心,坦然面對曾經的分歧與挑戰。

在重大傷病第一次療程結束後,我的人生像被按下了另一個開關。隔年,我踏上了內觀禪修的道路。那並不是我第一次接觸修行的世界,但卻是第一次,真正深刻地面對自己。

回想年輕時,我曾在父親去世前,經由一位相識不久的友人邀請下,短暫接觸過某佛教團體。當時的我,對禪坐與佛法懷著憧憬與信任,單純地以為「佛教」就意味著清淨與善良。然而,隨著相處,我在一些細微的互動中感受到違和感──無論是對品性的質疑,還是對某些師姐的行為感到納悶與不安,那份反感逐漸在心裡發酵。

父親去世後,我曾想重新投入修行,卻因期間耳聞不少關於這團體的負面資訊,心中開始動搖。那時我開始去書店尋找佛教的書籍,似懂非懂,但像是在期盼找到更純淨的路,那是我真正渴望的修行之路。為了弄清真相,我也花了不少時間上網搜集資料,心中反覆自問:這些是否只是無端散播的謠言?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隨著思緒漸明,我的信任逐漸轉為質疑,最終堅定了心中所想,決定與這團體劃清界線。也許,從那時起,我便對「人性」有了初步的洞察。

不過,在迷惘期間,我曾與帶我接觸這團體的友人談起心中的動搖。她聽完後,眼神裡帶著疑惑,也充滿理解。那一刻,我感受到彼此立場的不同,但沒有爭辯,只有各自對信念的堅守。

我的心情很複雜——既有對自己判斷的篤定,也有對未知的猶豫。深層裡,心底藏著一絲尚未完全釋懷的自我堅持,更精準的說,那是一絲不易察覺的自傲——覺得自己已經看穿了,而那些人仍停留在迷霧之中。

我們祝福著彼此。後來,隨著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原本還有的交流分享也慢慢變少,直到淡去聯繫。

回頭思索,那些讓我曾感到困惑,我所知的明明良善、真心想修行的人,他們卻在一個我眼中尚未完全契合我內心對正法的期待的團體裡修行。終於明白,其實這並非簡單的是非對錯,而是因緣的安排。每個人的修行路都是因緣所致,環境、時間、心境各異,讓他們走上不同的道路。

佛法教導我們,一切法因緣生,修行無唯一的正途。這些朋友的選擇,正是他們靈魂在當下的因緣體現。他們的心念純淨,這條路是他們學習與成長的必經之路。

而我,不也是曾在那個團體與大家同修了數次,那是我的禪修因緣起點。初步接觸禪修,那段經驗成了我修行路上的一個起點,如今,曾經的那個我已經成長,不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只能以慈悲與包容去理解。修行本無絕對對錯,只有因緣的差異與靈性的歷練。這樣的體悟,讓我能更坦然地接受曾經的分歧,也讓我在自己的路上更堅定而溫柔。

接著,我開始上網找了一些關於「正法」、「禪修」的資訊。偶然間,在網路上看見「智慧禪(腹部內觀)」的介紹──那份直指內心的感覺,讓我深深被吸引。起初,我只是參加本縣市分部短短一兩小時的禪修,後來才鼓起勇氣報名十日禪。

我記得,在某次參與本縣市共修後的小參時間,師父問我是否參加過智慧禪。當時我帶著單純的歡喜與一絲底氣,那是一種「我也曾修行過」的驕傲。於是,我如實說明曾經接觸過、後來離開的那個爭議不斷的禪修團體。

沒想到話才剛落,旁邊的同儕忽然「噗哧!」一聲笑了出來。聲音不大不小,彷彿是無意中洩露了心中的輕蔑。

那瞬間,話語像卡在喉嚨裡,想說的話卻一時無法出口,自信頓時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尷尬與無力。我深刻感受到人心的複雜與微妙──修行路上,竟也會遭遇這樣的考驗。

這些經歷,像是鋪陳,將我一步步推向真正屬於我的修行方式。

而從命理來看,我的傷官特質使我情緒敏感、波動強烈,渴望深刻的自我探索與突破。內觀,正是能讓我在不評判中直面自我的方式。它與一般人所說的「靜心」不太一樣,靜心多半是讓心情放鬆、平靜,而內觀則是一場直擊靈魂的洗禮,剝開層層外殼,直到觸及最真實的自我。

許多人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但它們的深度與目的其實截然不同。

靜心通常是指讓心情放鬆、平靜的練習,像是冥想、呼吸調息、視覺化,或只是安靜放空,主要目的是減壓和恢復專注。它像溫柔的微風,撫平表層的波動。

而內觀(Vipassana)則是更深層的自我觀察法門,有系統地覺察呼吸、身體感受與念頭,不帶評判地接受一切現象。它追求的是洞察無常、苦、無我的真實,直到內心的結被鬆開。這是一場面對自我的修行考驗,並不輕鬆。

對情緒敏感、內在波動大的我來說,靜心或許能短暫安撫情緒,但內觀才能真正把我帶回核心,讓我看清自己所有的情緒來源,而不只是表面的安靜。

以下是我接觸過的兩種內觀方法的簡單比較:

南傳佛教腹部內觀與台灣內觀中心的不同:

我曾接觸的南傳佛教腹部內觀(智慧禪)與台灣內觀中心(S.N. Goenka 系統)雖同屬內觀禪修,但方法不同:

腹部內觀:以觀察腹部的起伏為核心,從呼吸與腹動的細微變化中,逐漸覺察心念的生滅。

台灣內觀中心:先以專注觀呼吸為基礎,再擴展至全身感受的掃描式觀察,過程中會歷經身心的多種反應與波動。

我的靈性修行路線頗為特別,並非像大多數人那樣,先從一般的靜心練習或台灣內觀中心開始。相反地,我最初接觸的是南傳佛教的腹部內觀,這條路相對獨特且深刻。之後,我才進入台灣內觀中心體驗另一套系統的內觀方法。

或許這正反映了我的八字——傷官格局使我不喜循規蹈矩,總是因緣際會,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覺察之路。

曾經,我也很納悶自己是否更適合先學習定禪。定禪,即是讓心安定、專注,是靜心修行的基礎,傳統上被視為進入內觀的先備條件。內觀(Vipassana)則更進一步,強調系統地覺察當下身心的每一刻,帶來更深層的洞見與轉化。

但我卻是先接觸腹部內觀,而非循序漸進的定禪,反而更深刻地被內觀吸引。這或許與我命盤中的傷官特質有關:它讓我不喜傳統框架,渴望快速直接面對自己內心的波動與陰影。我的情緒敏感且複雜,內觀中那種不評判地覺察所有念頭與情緒,正好滿足了我渴望深入自我的需求。

因此,為何我的修行路徑沒有先從定禪開始?因為我的心性容易被表面的安定感困住,對我而言那不夠「實際」。我需要的是能看見、理解並處理內在複雜情緒的修行方式,而這正是內觀的核心所在。

傳統修行建議先有定力再進入內觀,「定禪」指的是讓心安定、專注的修行基礎,是靜心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但現代靈性路徑不一定拘泥於此。我的路徑正是個人因緣的體現,命盤和心性推動我走向更直指本質的內觀,跳脫規則與循序漸進,讓我更有緣且適合這條深刻覺察的路。

也或許,這正是我命盤中賦予的支持與力量,讓我能勇敢地直接走向這條獨特且深刻的修行之路。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清月寫生活,也書寫自我。 經歷壓抑、迷惘與蛻變, 現在學著活得更真實,並相信每個選擇都有能量的引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這條覺醒路,讓我重新定義「力量」》

《家族,不只是血緣:那些我曾想逃,但終將理解的事了》

《我以為已經改變,直到病痛把我推進更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