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6 意識的渴望如何突破封鎖?
意識不是工具,而是一種深層的召喚
當一個人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真的相信這個嗎?」、「這是我自己的選擇,還是別人幫我選的?」這些問題往往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而是某種心理飢渴的迴響,這是一種無法言明的內在召喚。這便是意識的起點,不是外部規訓的產物,而是某種難以壓制的自我生成衝動。
這種衝動,常常發生在我們之前提過的疲憊、痛苦、失序甚至創傷之後。當系統一失靈,預設模組無法解釋眼前的困境,新的縫隙就出現了:一個容納不確定性的空間,一個思考「我是否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空間。
系統二的裂縫,就是意識介入的起點
我們不必將意識理想化,它的出現往往不是因為我們想變得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再被拖行。正如許多人會在重大挫折後突然覺醒,不是因為看見了真理,而是因為所有舊有的模組無法再套用。
你想想當你費盡了全力,掙錢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結果有一天,這一切被現實擊潰。當下的你會面臨徹底的絕望,你覺得你的人生完了,你脫離了規則。當時,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現實會告訴你,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你會發現,原來的規則並不是唯一真理。
這時,系統二的深層結構出現了裂縫。你開始不再接受「熟練等於正確」、「標準答案等於真理」、「推薦機制等於選擇」這些預設。這種懷疑的出現,就是元反思的萌芽。
「我可以選擇用不同方式來回應這個世界」
這句話,就是元反思的具象成果。它不僅代表我們可以意識到正在運作的思維模型,還代表我們開始有能力質疑、暫停、改寫這些模型。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個體開始脫離被動的反應鏈,開始產生最原始的「意志雛形」:一種不再只是接受現成選項,而開始尋找能代表自己價值的選項的衝動。
元認知(metacognition):學術上的標準用語,指對自身認知與思維過程的覺察。

自我裂縫的先聲:矛盾的覺醒
當這種「我可以不一樣」的念頭出現時,真正的痛苦與掙扎才會開始。因為你會發現,你的選擇權與你過往的經驗、教育、價值觀產生了直接衝突。你對世界的理解與你內心的渴望開始拉扯,這便是自我裂縫的先聲。
我們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思,而是在不得不面對內部矛盾時,被迫走向自由。
從反思到裂縫
元反思不是靈光乍現的時刻,而是一個長期與自身內部模組角力的過程。當我們開始質疑系統一的支配、系統二的怠惰,開始試圖建立一個「不同的我」,那麼下一步,就會出現不可避免的現象:自我系統的分裂與矛盾。這也就是我們下一章所要討論的「裂縫」的所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