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的“圣歌”——为什么两首完全相反的歌可以一样好听

译师姐
·
(修改过)
·
IPFS
我们都有自己的圣歌

今天又听起了五月天的歌,突然发觉那些曾经将我感动得死去活来的歌曲,歌词竟如此“大逆不道”。这才意识到自己心境转变之大。记得之前有人在Matters发起的“那住在我心中的旋律”的活动,想再为此活动添一篇文章,才知活动已结束,有些遗憾。

选了一首典型五月天早期风格的作品,是闽南语歌《永远的永远》的国语版,名叫《闯》。我将歌词解读为对上帝的控诉。前一二句刚唱出口,立刻知道这出自无神论者:信基督的人不会强调自己“慌张”、“彷徨”,更不会向往“流浪”,毕竟人是被上帝牧养的羔羊。但这首歌今天听来依旧动人,悲愤、自暴自弃甚至有些自恋,却意外地给人力量。

《闯》五月天

作为对比,我在下面放了另一首曾打动我的歌,是教会礼拜日经常唱的歌,叫作《Goodness of God》。这两首歌对比实在鲜明:前一首是消极颓废,除了使用“慌张”和“彷徨”,还使用了“烂命一条”、“丢在”、“寂寞战场”、“无聊”等词,句式也多是表示怀疑的疑问句或者表示愤怒的反问句;后一首则积极得不像话,使用如“mercy”,“never fails me”,“faithful”,“so so good”,“love”等词,句式也全是肯定句。

CeCe Winans - Goodness of God

我几乎能够想象,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绝对难以欣赏第一首歌曲,同样的,一个完全把宗教当作迷信的人(比如几年前的我)也只会觉得第二首歌曲不知所云。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两首歌的内核其实一样,是对人的同一生存状态的不同表达,也许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真authenticity”。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可能差别并不大,基督徒去教堂唱圣歌,被感动得死去活来,无神论者也一样去听演唱会,去寻找那种刺激,那种感动,那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有时感慨信仰的差别居然大到能引发战争,有时又怀疑,信仰的差别真的有那么大吗?我们不一直在跟不同信仰的人做着一样的事情吗?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译师姐说说笑笑,通了七窍/文学/翻译/笑话/人生智慧/与言论审查斗争到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重新定义“反共”

“不好说‘解放’!”——与法轮功夫妻的对话

替罪羊机制,千万别替别人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