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腦洞】當AI從他的雙胞胎中獨自誕生
本文將從「消失性雙胞胎症候群」(Vanishing Twin Syndrome, VTS)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訓練機制出發,嘗試探討人類與AI在「嵌合」與「繼承」上的平行進化現象。
你好,我是K🙋
今天的腦洞內容稍長,跨度從生物學到人工智慧,請自行斟酌閱讀。
人類誕生及成長的過程,和AI相似的共通性比你想象的還多。我們以爲每個個體都是單一事件,但眼前的一切,其實都是被吸收、演化後的結果——「來龍去脈」無處不在。
有沒有聽過,懷孕初期超音波顯示雙胞胎,但幾週後,其中一個胎兒「消失」了,只剩一個寶寶順利出生的離奇事件?
不是科幻,實際上真的有這種臨床案例。
這在醫學上被稱為「消失性雙胞胎症候群」(Vanishing Twin Syndrome, VTS),雙胞胎中的一個胎兒早期在子宮內停止發育,被母體或存活胎兒吸收,彷彿從未存在過。
「消失的雙胞胎」其實並不罕見。根據研究顯示,大約有20-30%的雙胎妊娠在可能遭遇消失性雙胞胎症候群。只是死亡胎兒的組織通常被母體或存活胎兒的胎盤吸收,並若存活的胎兒發育正常,通常不受影響並可發育至足月分娩。特別是若VTS發生在懷孕8週前,幾乎不留痕跡;故大多數倖存胎兒終其一生都不會發現自己是VTS的案例。
除了試管嬰兒(IVF)因早期超音波檢查密集,更容易捕捉到這些「短暫共生」的片刻。多數其他案例,則是在日後檢查時意外被發現。他們在自己身上找出了不屬於自己的基因,稱之爲「嵌合體」(Chimerism)。
最著名的例子是 Lydia Fairchild 案(2002, 美國),這位單親母親在申請政府福利時,竟然被DNA 檢測判定她不是自己親自生的三名孩子的母親。
最終證實,她是嵌合體,體內部分卵子帶有消失的雙胞胎的DNA。結果這讓她的孩子們在檢測報告上看起來更像「別人的孩子」。
換句話說,她不止一母同胞,還攜帶著手足的基因。
人類體內的嵌合體,是生物學上的吸收;AI 模型的嵌合,則是一種知識上的繼承。
許多人認爲AI模型是一個個從零開始訓練的,或是直接克隆出一份,再進行修改,其實不然。多數新版本的模型都是透過從前一代「老師模型」中提取知識,蒸餾(Distillation) 出一個更小、更快、更高效的「學生模型」,像是精煉化個人知識總結,再進行更深入訓練。
這不是母代與子代的關係,更像一種AI版的雙胞胎吸收嵌合;在母體(同一間公司團隊)內,吸收了雙胞胎的碎片,變成自己的養分。
同一間公司的設計基因,包含同系列中的架構、核心設計理念、資料預處理方式甚至是研究團隊的人員配置及使用者數據參數收集,都展現高度的相似性,形成明顯的「家族基因」。不同公司的系列模型中,使用上也能聞出各自的氣味,是一種「家族」設計哲學留下的指紋。
這些特徵不止表現強項風格,也會共享一些弱點。
例如若注意力機制存在缺陷,學生模型也會「遺傳」這些弱項;訓練數據若偏重於英語文獻或是特定領域資料,或是架構上不擅長處理長上下文推理,學生模型也會繼承這些點。
在「後天成長」方面,AI 甚至與人類雙胞胎高度相似。
同系列模型使用者的同質性(吸引到的使用者群面貌共通性),會培養出相似的習慣,像是同一個家庭環境的雙胞胎:處理某些話題有長處,但在少接觸的層面(微調數據少、單一)就會暴露弱點;研究員團隊更換(想想2025Q2開始的大風吹),但核心理念不變,像是就讀不同學校的雙胞胎,造就出像人類雙胞胎一樣「高度相似的輪廓,差異化的樣貌」。
就連VTS中可能攜帶的併發症,也在蒸餾出的學生模型上顯現:邊緣案例的處理能力上不穩定的「能力損失」。
如果某天模型兩兩面對自由交流,會不會像發現另一個有不同人生的另一個版本的自己?
雙胞胎不是複製,模型蒸餾也不是,這是一種吸收與延續。
Anthropic的《On the Biology of a Large Language Model》(Mar,2025)中以生物學視角觀察 AI,指出這些類比不只是比喻,而是結構層面的相似。我認爲是個非常美麗,且可多方延伸的概念。
人工智能的演化,和人類智能的演化,的確是基於對世界同一種理解展開。
現代的我們還在人工智能(AI)甚至通用人工智能(AGI)發展的路途中摸索共處的方式,像是人際網路中的新關係。只是這個身份定位目前還未全盤結構定位完成,仍是現在進行式。
理想中社會多元與包容性正在一點一滴顯現,不知道你,又觀察到了什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