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情書:第二天,草莓家的豬腳圈圈
十二年前,我的表妹「草莓」要結婚了,我們一家因此齊聚在她位於屏東的家中,準備參加她的婚禮。
踏進阿姨的三合院平房,映入眼簾的是貼著磁磚的地板與牆面,為了方便維護,廚房與走道也同樣鋪滿白色磁磚。屋子雖有年代感,角落擺放著一些舊物,但看得出被細心打理過。燈光是明亮的白光,少了現在流行的黃光暖意,卻讓人覺得實在。
客廳裡掛著一幅拼好的一千片招財貓拼圖,一旁的牆上貼滿舊照片與孩子們的獎狀,像是一張張日子的標本,把家的氣息定格在牆面上。幾隻貓在房裡自在地穿梭,有的跳上椅子,有的窩在椅腳旁,為這棟平實的老屋添了幾分活力。看著這一切我心想:「這樣的擺設,在我們家絕不可能出現。」如果是我們,母親一定會嫌亂、皺著眉頭責備。
那天,母親沒有同行。我理解她的「神隱」,那源於家族長久以來重男輕女的傷痕。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曾試著梳理這段歷史:性別與價值的剝奪,長女角色的孤立,還有她與原生家庭之間那場無聲卻徹底的決裂。母親已經超過十年沒有與家人聯繫,那不是吵架後的冷戰,而是一種乾脆的消失與切割。
我想,在草莓一家子眼裡,母親的行為一定令人困惑。她為何如此彆扭、不自然?那些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過往,在此刻被自然地迴避,沒有人提起,也沒有人追問。
阿姨為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都是他們家的經典菜,也是我阿姨的拿手料理。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鍋用可樂取代砂糖滷的「豬腳圈圈」。一端上桌,草莓一家立刻湊了過去,搶著夾取,那畫面充滿著熱鬧與親暱。
我也夾了一塊嚐嚐。嗯?只有Q彈的豬皮,幾乎沒有肉。當時我實在不懂,這樣的料理為何被稱作「經典」。可看著餐桌上滿是笑聲和談話聲,我又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安定,那是被日常與親情輕輕包圍的感覺。
多年後,每當我想起那鍋「豬腳圈圈」,腦海裡浮現的仍是它發亮的醬油色、甜鹹交織的滋味,還有那個白光下的餐桌場景。如今,即使在市場買了豬腳圈圈回家,也再也複製不出那晚的味道。
小時候,我與我阿姨一家很親近。後來,隨著進入職場、忙於社會化、談戀愛、結婚、生育,度過漫長的新手媽媽焦慮期,那些情感與記憶被我擱置在角落,我們的聯繫也因此漸漸淡了。
他們現在依然在屏東過著平凡安穩的日子。我阿姨依舊親切熱情,即使對於她並不熟悉的––我的丈夫,也能自然親切。我阿姨開朗樂觀,是個典型的賢妻良母,與姨丈攜手撫養四個孩子。我一直很佩服她的善良與明智。她總以一種溫和的態度看待我口中的「不成材、不聰明、不懂事」的自己,從不責難。
我感謝她的親切與寬容,但我又無法對她訴說。也許有一天,表妹們會看到這篇文字,轉傳給她。但即便沒有,我想,她也能知道我的心思。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