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
這篇要來兌現之前的承諾,來探討中文「東西」的語源。
標題翻成台語叫「siann2-mih mih8-kiann7 (或者 mih-a2)」,對應粵語是「mat1 je5 乜嘢」 「乜」,瞇眼斜視,是記音字,潮洲,泉州也是用這個字。 源字是「物」mat6。je5是「耶je4」字!當作句尾疑問字!後來,俗將「物」當作「什麼」的「麼」maa1,疑問句首字,而後面的疑問句尾je4, 因為疑問句的關係,上揚成je5, 就跟「野」同音!另外造口語音字「嘢」當作「物」字!粵語說,「XX嘢」,就是說「XX東西」。
閩粵方言都指向「東西」一詞,是近代,至少是宋後的元明清,才通行的語彙!
據查,東西的語源多數為先畫靶再射箭:
《漢語大詞典》:
東西:物產於四方,約言稱之為東西。(牽強的解釋)古代亦以指產業。 宋 · 王溥《唐會要 •逃戶》:「大中二年制:'所在逃戶,見在桑田屋宇等,多是暫時東西。'」
其他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或是特指人或動物(含愛、憎感情)。多見於元明清的小說中!如
《紅樓夢·第四五回》:「各色東西可用的只有一半,將那一半又開了單子,與鳳姐去照樣置買。」。
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可看作其一,但是卻無書證,其實書證前篇「貿易還徵贌社錢的: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正月》:「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坊巷以食物動使果實柴炭之類,歌叫關撲。」
動使:
字典:日常用的器具。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東角樓街巷》:「向晚,賣河婁頭面、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宋四公取出蹊蹺作怪的動使,一掛掛在屋簷上,從上面打一盤,盤在屋上,從天井裡一跳,跳將下去。」也稱為「動事」、「動用家事」。
閩語單獨稱一件物品,叫「物件 mih8-kiann7」不講「tang-sai」,但我有聽過一句卻用到:「東西mih-a2-pa3」也是泛指各樣物件! 「mih」訓「物」字,正字是「麼」!
「動使」一詞最早出現於五代。《五代會要》記載後唐長興年間的兩道敕令,一道敕令准許百姓自行鑄造「農器、燒器,動使諸物」,另一道敕令各地妥善管理逃戶所遺物產,不許隨便「毀拆房舍,斬伐樹木及散失動使什物等」。這兩處「動使」都是動詞,與「諸物」或「什物」連用。「動使」的這種用法南宋依然保持著,朱熹說「今人於飲食、動使之物,日極其精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然而「動使」值得我們注意之處,在於它經常作為「動使之物」的略稱,在兩宋被用作名詞,成為與「物事」意思相近的詞彙。原文網址:kknews.cc/history/ng...
「動」,台語音,tang7, 「東」,tang, 前者低平,後者高平,音極為相似! 「使」,sai3, 「西」,sai, 前者陰去,後者陰平,調值差異較大,但,書面字,向下穿透為日常口語時,由於拗口,庶民在採用時,自然而然,會向諧趣化,簡易化等方向移轉!譬如,「狡獪」,變成「搞怪」!「動使tang7-sai3」 卻不如「東西tang-sai」來的順口與會意啊!
閩語的「東西」不單獨使用,見字典紀錄:
閩語的tang-sai: 《台日典》第二義:所有ê物件。
∼∼ 無所不=啥麼物件to beh the̍h。(無所不,全部的意思)
∼∼ 廿(jia̍p)七八=非常雜亂。
tang-sai ji̍h-tshit-pueh東西二七八,雜亂、花sah-sah(煞煞)。講kah∼∼∼∼∼;不管你∼∼∼∼∼。
第三義,[東西]分開加tī動詞ê下腳來使用表示各種。例句:講 ∼ 講 ∼;看 ∼ 看 ∼;想 ∼ 想 ∼;the̍h ∼ the̍h ∼;行 ∼ 行 ∼。(這是延伸句型語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